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4、请扼要评价某一人物形象。 [答题方略] 怎样分析人物形象呢?首先,可以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里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语言、外貌、行动、心理等。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即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 [高考回放] 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播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林冲见差拨》2007年高考海南宁夏卷) [语段信息] 正说之间,只见差拨过来问道:“那个是新来的配军?”林冲见问,向前答应道:“小人便是。”那差拨不见他把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便骂道!“你这个贼配军!见我如何不下拜,却来唱喏!你这厮可知在东京做出事来!见我还是大刺刺的!我看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纹,一世也不发迹!打不死,拷不杀顽囚!你这把贼骨头,好歹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少间叫你便见功效!”把林冲骂得一佛出世,那里敢抬头应答。众人见骂,各自散了。 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差拨哥哥,些小薄礼,休言轻微。”差拨看了道:“你教我送与管营和俺的,都在里面?” [温馨提示] 林冲的性格与心理,是在与差拨的矛盾冲突中得到体现和刻画的,主要运用了语言、行为、神态描写等手法,分析时结合这些具体描写的语句,读出其中隐含的信息。从“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可知林冲的沉着冷静,遇事不慌乱,这也体现了作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的风范。“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又写出了林冲虎落平阳、龙卧浅滩的无奈,体现了林冲性格的另一面:隐忍顺从、谨慎小心、顾及颜面,这也体现了林冲作为配军身份的酸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只要同学们在文学鉴赏时重视实践,深入探索,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应试能力就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3、请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某人形象的内在特点。
2、根据原文简要描述某人外貌的具体特征。
1、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文中某一人物形象。
4、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高考回放] 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吕锦华《总想为你唱支歌》2007年高考全国卷) [语段信息] 在大西北我曾拣回一枚戈壁石。谁也无法读出它的年龄,谁也无法估出它的身价。它体不盈握,状若鹅卵,但通体的赤红中沁着几缕淡淡的乳白,红白相间的石纹如涌动的江湖。记得那天就是这石纹吸引了我,从此我们再没分离。月光溶溶地罩着它,珠圆玉润般生辉,沉鱼落雁般美丽。多少夜我与它默默对视,静谧中总听见一个声音在呼喊我。那声音苍凉而低沉,那声音遥远而神秘,那声音从不可知的地方飘来,又消散在不可知的地方。每每从沉思中醒来,心湖里便又涨潮似地涌动一层情思。 [温馨提示] 这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睿智严肃而又包含深情的笔触,描写了左公柳、胡杨林、戈壁石的形象,作者把自己游走于西部的感悟以及西部荒凉所给以个体经验的生命体验投射到这些独特的物象中,以小见大,深化主旨,讴歌了西北人坚强不屈的精神。 [答案]
①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出大西北的美丽。
②以戈壁石的诱人,强化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
③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六、形象分析型 [命题特点] 记叙性的写人散文或小说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更重视塑造人物形象,所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是此类文体的命题重点,常见的命题形式是:
3、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