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08230  408238  408244  408248  408254  408256  408260  408266  408268  408274  408280  408284  408286  408290  408296  408298  408304  408308  408310  408314  408316  408320  408322  408324  408325  408326  408328  408329  408330  408332  408334  408338  408340  408344  408346  408350  408356  408358  408364  408368  408370  408374  408380  408386  408388  408394  408398  408400  408406  408410  408416  408424  447348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①《论语》六则。

试题详情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试题详情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试题详情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试题详情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②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试题详情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试题详情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试题详情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则]

试题详情

3.赞许,同意。

①吾与点也。

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试题详情

2.结交,亲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