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孟子曰:“无或①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②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③?曰:非然也。”(选自《孟子·告子上》)
[注]①或:作“惑”字用,不明了,可怪。无或:莫怪。②援:取。③为(wèi):作“谓”字用。与(yú):疑问助词
(1)从选段一来看,“王之不智”体现在“□□□□,□□□□”,孟子认为君王要做到“智”,应该远离“□□□”。(用原文回答)
(2)这段论述中,孟子对于为学提出了什么主张?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子)曰:“赐也亦有恶乎?”(子贡)曰:“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1)提炼文中词语,填空
孔子认为君子厌恶的事有:“□□□□” “□□□□”“□□□□” “□□□□”
(2)结合以上选段谈到的“勇”,分析下面选段关于“勇”的思想。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
“过犹不及。”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1)孔子认为师的不足是“□” 商的不足是“□□”,两者都未能做到“□□”。
(2)孔子是如何评价师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
子之武城,闻弦歌②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17.4)
[注]①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②弦歌:弦,指琴瑟。以琴瑟
(1)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与“用牛刀”是喻体,在原文中其相对应的本体分别是什么?
(2)子游引述孔子的话有什么用意?请简要说明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1)子贡用“□□”比喻意在说明自己远远比不上孔子,认为孔子的道德高过是不能超越“□□”。如果有人想诋毁仲尼,就显其“□□□”。
(2)从中表现了子贡对孔子怎样的态度?请作简要分析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16.13)
(1)选文中“问一得三”中的“一”指的是“□□”;“三”指的是“□□”“□□“□□□□□□□”
(2)本章说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原则?(用一个成语概括。)请谈谈你对这一教育原则的认识。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7?34)K^S*5U.C#O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8)
(1)孔子在才智和仁德上在当世大概就为人们所崇敬,但他不喜欢这样的盛名,认为自己没能达到“□”和“□”,只是努力做到“□□□□”、“□□□□”,文中最能体现孔子的教师职业精神的是“□□□□。
(2)细析这两章内容,对于教育学生之事,孔子的态度似乎有些矛盾,你如何理解此矛盾?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16.4)
(1)孔子认为“益友”的标准是“□”“□”“□□”;损友的标准是“□□”“□□”“□□”
(2)孔子曾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和本章是否矛盾,请简要说明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1)从选段看,孔子的“义利观” 是“□□□□ “□□□□” “□□□□”(可以用自己的话回答,不超过4个字)。
(2)孔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孔子认为追求富贵应符合“□”,做学问的人,尤其是有志于追求“□”,应以认识自己的本性为重,以身外之物为轻。孔子在这里表达了一种□□□□(用自己的话回答)高尚情怀
(2)概括上面文段的主旨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