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09067  409075  409081  409085  409091  409093  409097  409103  409105  409111  409117  409121  409123  409127  409133  409135  409141  409145  409147  409151  409153  409157  409159  409161  409162  409163  409165  409166  409167  409169  409171  409175  409177  409181  409183  409187  409193  409195  409201  409205  409207  409211  409217  409223  409225  409231  409235  409237  409243  409247  409253  409261  447348 

人与人的关系是从感情开始建立的 , 这正是孔子"仁学"的基本出发点。"仁爱"的精神是人自身所具有的,而爱自己的亲人最根本。但是"仁"的精神不止于此。爱自己的亲人,这只是爱;爱自己的父母,再扩大到爱别人,这才叫做"仁"。对父母的孝顺要放大到爱天下的老百姓。"仁学"是要由"亲亲"扩大到"仁氏",也就是说要"推己及人"。做到"推己及人"并不容易,必须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作为"为仁"的准则。如果要把"仁"推广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孔子说的"克己复礼曰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自古以来把"克己"和"复礼解释为两个平行的方面,我认为这不是对"克己复礼"最好的解释。所谓"克己复礼曰仁"是说,只有在"克己"基础上的"复礼"才叫作"仁" 。费孝通先生对此也有一个解释:"克己才能复礼,复礼是取得进入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的必要条件。克己和扬己也许正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别的一个关键。"这是很有道理的。 "仁"是人自身内在的品德,"礼"是规范人的行为的外在礼仪制度,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相处。要人们遵守礼仪制度必须是自觉的,出乎内在的"爱人"之心,才符合"仁"的要求。所以孔子认为,有了追求"仁"的自觉要求,并把这种"仁爱之心"按照一定规范实现于日常社会之中,社会才会和谐安宁。

孔子的这套儒家思想,对于一个国家的"治国"者,对于现在世界上那些发达国家的统治集团,不能说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把孔子的"仁学"理论用于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那么在不同文明之间就不会引起冲突以至于战争,从而实现"文明的共存"。孔子的"仁学"理论虽然不能解决当今人类社会存在的"文化的共存"的全部问题,但它作为一种建立在以"仁"为本之上的"律己"的道德、要求,作为调节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一条准则,使不同文化得以和谐相处,无疑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要使不同文化之间和谐相处并不容易,孔子提倡的"和而不同"可以提供极有意义的准则。孔子认为,以"和为贵"而行"忠恕之道"的有道德、有学问的君子应该做到在不同中求得和谐相处;而不讲道德没有学问的人往往强迫别人接受他的主张而不能和谐相处。如果把"和而不同"用作处理不同文化不同关系的原则,对于解决当今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纷争应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1.对文中下列概念的内涵解说准确的一项是(   )

A."飞礼"作为儒家"仁学"的行为准则,指的是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礼仪制度。

B."克己复礼"是指通过克制自己的私心,使"爱人"之心出乎内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C."文明的共存"指的是世界上各个不同文明的国家和民族之间要和睦相处,不再引起冲突以至于战争。

D."和而不同"指的是有道德有学问的君子应该做到与人和谐相处,它对于解决不同文明之间的纷争有积极意义。

试题详情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史前一次陨石雨撞击地球为事实依据诞生了“女娲补天”这个美丽神话。多年以后,以去年底发生的“印度洋海啸”为事实依据,也一定会产生一个美丽神话。

B.专家根据河北平原大量的碟形洼地及其群体推断此地域曾发生陨石雨撞击事件,可见碟形洼地及其群体是陨石雨撞击留下的典型的特殊地貌现象。

C.在山西北部的山区和渤海湾南部的地层中应该能找到陨石雨撞击遗迹。

D.随着人们更多获取地貌、地质和全新世地层沉积物等方面留下的信息,“女娲补天”神话所依据的史前事件将来有可能被人们弄得更清楚。

试题详情

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女娲补天”反映了河北平原远古时期先民战胜自然灾害的景象。

B.碟形洼地及其群体在山西北部到河北西部都有广泛的分布。

C.河北平原的碟形洼地及其群体是在陨石雨撞击、地面流水的侵蚀和先民的改造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D.“女娲补天”源于一次以陨石为主的灾害事件,反映的应该是灾害平息之后河北平原的景象。

试题详情

2.下列不属于“女娲补天”源自史前一次陨石雨撞击地球的依据的一项是(   )

A.《淮南子·览冥训》中对“女娲补天”神话的记载。

B.河北平原存在大量特殊的地貌现象--碟形洼地及其群体。

C.现代地质学的研究成果为分析“女娲补天”神话提供了新的基础。

D.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说和文人加工,最终诞生了一个美丽的神话--“女娲补天”。

试题详情

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的民间传说或神话并非完全出于古人的想象,而往往以某些史前事件为事实依据。“女娲补天”神话的起源应是远古时期一次影响深远的灾害。最近,中南民族大学罗漫提出,著名的神话“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是一则典型的以陨石为主兼容其他天文、地质、气象、地理现象的事件。

女娲补天的神话最早记载于《淮南子·览冥训》。在远古时期,“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炼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在百姓哀号、冤魂遍野之际,一位叫女娲的女神挺身而出,“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描述的应当是一次规模宏大的陨石雨撞击全过程。“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是小型天体爆炸后形成的大规模陨石雨;“火炼炎而不灭”是巨大撞击、爆炸及其后在地面上引起的火灾;如果小型天体是一颗彗星,其成分主要是陨冰,而陨冰融化后形成大量的地表水才会有“水浩洋而不息”的结果;冀州应当是古代河北省一带。女娲补天的神话反映的应该是灾害平息之后河北平原的景象。

近年来在河北平原做历史地貌的研究时发现,从任丘、河间到保定、望都一带,沿着向西偏北的方向,一直到完县、满城附近,存在大量特殊的地貌现象--碟形洼地及其群体。综合各方面的资料分析,认为它们是史前规模巨大的陨石雨撞击后,在近代冲积平原上留下的遗迹。专家推测,在史前(距今一万年左右的全新世中后期)的某一时刻,一颗小彗星进入地球轨道,在华北北部的上空冲入大气层,在高空爆炸后落入地面。规模宏大的陨石雨在平原地区形成了大量撞击坑,后经地面流水的侵蚀和先民的改造,多个较大的撞击坑群最终形成了白洋淀,其余的较小者形成了积水洼地,最后演化成该地区的主要居民点。大部分洼地被地表水冲蚀破坏,但是河床间的高地保留了大量的撞击坑遗迹--碟形洼地及其群体。依据近代对陨石撞击的研究,这次远古陨石雨的撞击范围相当广,应当从山西北部到河北平原中部,甚至更向东,延伸到渤海湾南部一带。由于山西北部到河北西部是山区,大量的撞击遗迹未能被发现,向东则由于黄河北流的冲淤被掩埋。

地貌和地质学的上述成果为研究分析“女娲补天”神话提供了新的基础。史前巨大的撞击事件造成了空前的天文、地质灾难,波及影响到华北平原甚至整个北半球地区,可能造成了古代环境、文化的巨大破坏。史前虽然没有文字记载,但应在地貌、地质和全新世地层的沉积物等方面留下可供研究的信息。大量人员的死亡和外迁造成了当地繁盛古文化的中断,灾害过去之后,又逐渐形成了新的古代文化,而这一灾害历经一代又一代的传说,最终诞生了一个美丽的神话--“女娲补天”。

1.下列对“女娲补天”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女娲补天”是源于古人想象的一个神话故事,它承载了某种文化信息。

B.据《淮南子·览冥训》记载,“女娲补天”神话的起源是古代一次影响深远的天文灾害。

C.据现代科学研究和推测,神话“女娲补天”描述的应当是一次规模宏大的陨石雨撞击全过程。

D.远古时期的一次严重灾难,造成大量人员死亡和外迁,造成当地繁盛古文化的中断,在原来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新的古代文化,“女娲补天”反映的正是新文化创生的过程。

试题详情

4.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鞑靼人和突厥人都是属于阿尔泰语系中突厥语族的民族。

B.在历史上突厥人曾建立过从博斯普鲁斯到阿尔泰山脉之间地域辽阔的“突厥帝国”。

C.30年代初新疆民族分裂势力在喀什建立的“东突厥斯坦回教共和国”是属于政教合一的国家。

  D.只要“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两种思潮和“极端主义、分裂主义、国际恐怖主义”三股势力依然存在,新疆民族分裂势力是不会根除的。

试题详情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土耳其共和国是西突厥人的后裔在奥特曼伊斯兰帝国的废墟上建立的。

B.“突厥斯坦”最初的意思是指一个地名,在现今中亚的锡尔河河边,是古突厥人的发祥地。

C.新疆的民族分裂主义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最明显的标志是30年代初在喀什建立了“东突厥斯坦回教共和国”。

D.“东突”民族分裂势力之所以承袭至今,主要是受到了国外势力的支持和外国政府的纵容。

试题详情

2.下列对“东突”分裂势力产生及猖獗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突”分裂分子都信奉伊斯兰教,他们受泛伊斯兰主义思潮的影响,主张建立统一的伊斯兰政治实体。

B.“东突”分裂分子属于阿尔泰语系中的突厥语族,受泛指突厥主义思潮的影响,主张建立统一的突厥帝国。

C.受到极端主义、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三股势力的影响,“东突”分裂势力已经向恐怖组织方向发展。

D.“东突”分裂势力产生的最直接的根源,是这些操阿尔泰语系的突厥人受到了泛斯拉夫主义的广泛压迫。

试题详情

长期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一批民族分裂分子想通过暴力恐怖的手段,把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建立所谓的“东突厥斯坦”(也称“东土耳其斯坦”),我们称之为“东突”恐怖分子。

突厥是历史上的一个游牧民族,曾在中亚一带建立了东、西两个突厥汗国。8世纪中叶,东、西两个突厥汗国相继灭亡,其后裔列入到了其他民族之中。西突厥的两个部落迁到小亚细亚半岛定居,他们的后代建立了辉煌一时的奥特曼伊斯兰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其废墟上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11世纪以后,有的史籍上提到的“突厥”已不限定于原先的突厥人,而是对一切操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诸民族的共称。与这一概念相关的“突厥斯坦”是一个地名,在锡尔河边,原本是泛指中亚古突厥人的发祥地。19世纪末有人主张把生活在博斯普鲁斯海峡至阿尔泰山脉之间的所有操突厥语的民族组成一个统一的“突厥帝国”,进而有的人把新疆称为“东突厥斯坦”,以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

19世纪中期,阿富汗人哲马丁鲁提出了联合所有伊斯兰教国家,创立统一的伊斯兰政治实体的主张,这是泛伊斯兰主义传播的开始。在沙俄统治下受泛斯拉夫主义压迫的鞑靼人,为了独立,主张建立统一的突厥帝国,于是泛突厥主义运动也开始兴起了。受这两种思潮的影响,20世纪初,新疆开始出现鼓吹建立“政教合一的东突厥斯坦”的分裂势力,并于30年代初在喀什建立了“东突厥斯坦回教共和国”。这个政权仅存在于三个月,但它成为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的开始,新疆的民族分裂主义一直承袭至今。

“东突”分子目前主要有两个活动中心,一个在西方(主要集中在德国、意大利),另一个在中亚(主要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等国)。爱极端主义,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三股势力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东突”分裂势力开始建立恐怖组织,使用爆炸、暗杀、纵火、投毒、袭击等手段,在境内外策划和实施了一系列血腥恐怖的暴力事件。据不完全统计,自1990-2001年,“东突”恐怖势力仅在新疆境风制造了200多起暴力事件。造成160多人丧生,440多人受伤。尽管“东突”恐怖势力组织比较分散,并受到相关各国的打击和压制,但它已成为威胁我国社会治安、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的潜在力量。我们要借国际反恐的形势,不遗余力地铲除这些恐怖分子和分裂势力。

1.下列对“东突”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突”是“东突厥斯坦”或“东土耳其斯坦”民族分裂势力的简称。

B.“东突”分裂势力的目标是在新疆建立“东突厥斯坦”,从而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

C.“东突”分裂分子都是历史上东突厥汗国的突厥人分散到各地的后裔。

D.“东突”分裂分子目前主要的活动中心在国外:一个在西方,一个在中亚。

试题详情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雅文化和俗文化通过接触、互补、交融,能促使各个文化沿着自己的道路向前发展,从而推动民族文化的整体进步。

B.当社会上层不再了解、欣赏、关心俗文化,社会底层也不再了解、欣赏、模仿雅文化时,表明社会阶层已经对立。

C.外民族的文化如果长时间地占领和影响某个民族,它们也会按照文化的规律,由表及里,抵制、抵消该民族文化深层的影响。

D.随着社会的发展,雅文化不断地影响俗文化,俗文化逐渐被雅化,最终会消除雅俗之别,形成雅俗共赏的统一文化。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