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4.小说两次提到麦肯罗“转换话题”,这对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4分)
答:
[参考答案]
12.开头一、二两节写克拉莫,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起什么作用?(4分)
答:
20.材料的安排以时间为序(线索),写了自己三次(当晚、第二天白天、离开上海的那天下午瞻仰普希金铜像的所见所思所感。(2分)在行文中,主要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如上海人对普希金的冷漠和俄罗斯人对普希金的热爱形成对比;半个多世纪中普希金铜像在莫斯科的安然无恙和在上海的两次劫难的对比;我和朋友对普希金精神的崇敬与以算帐的外乡人为代表的现代人对金钱物质的追求形成对比。(2分,例子举出一个即可。)
20.本文在材料的安排上有何特点?主要采取了什么写法,请结合全文作具体分析。(4分)
答:
[参考答案]
18.(1)修辞作用:1作者运用反问手法,把对柏林墙、对各种隔绝人们身心的高墙的质疑、怨恨表达的更加鲜明,激起读者的共鸣,令人深思与回味。
2作者运用排比,把对柏林墙、对各种隔绝人们身心的高墙的质疑表现得很有气势,富于感染力,并且层层深入,条理清晰,富于说服力。
(2)结构作用:1承上启下,由大木板上的告诫语引出对“政治意识的墙”“其他领域的墙“如何消除种种高墙”等问题的思考,并以这三个问题总括全文。
18、文章第(5)段末尾作者连用了3个由“难道”引导的句子,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