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09758  409766  409772  409776  409782  409784  409788  409794  409796  409802  409808  409812  409814  409818  409824  409826  409832  409836  409838  409842  409844  409848  409850  409852  409853  409854  409856  409857  409858  409860  409862  409866  409868  409872  409874  409878  409884  409886  409892  409896  409898  409902  409908  409914  409916  409922  409926  409928  409934  409938  409944  409952  447348 

3.对“都市物质文化”不属于进城的乡下人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他们的资本、受教育、择业能力先天不足,进城后多从事较低层次的工作。

B.因为他们除了自然的劳力与身体没有其他物质资本,很难养成城市人的消费习惯。

C.因为他们很少能够直接转变成为在工业社会、经济文明中占据地位的人,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不能给予他们与城里人相当的物质内容。

D.因为他们对留在故乡土地上的亲人的依恋的态度,使得他们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都市人。

[答案]D.

[解析]“对留在故乡土地上的亲人的依恋的态度”不属于原因。)

试题详情

3.下列关于鲁迅和柏杨对“国民劣根性的揭示”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人都凭着敏感与尖锐,一针见血地刺中国民性格中的劣根性。

B.两人的批判都并非严谨而逻辑的理性剖析,以至于有人无法接受。

C.两人都有着非凡的眼光、强烈的批判性和勇气,批判得又狠又痛。

D.柏杨主要用杂文进行批判,鲁迅在小说和杂文中都有批判的因素。

[解析]  “有人无法接受”是因为他们批评得“又狠又痛”。

[答案] B

试题详情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家眼中的国民性是一种集体性格,他们更多地从批判的角度对待国民性。

B.中国作家们对中华民族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与西方传教士的批判完全不同。

C.中国作家对国民性的批判与近代国门打开后,在中西交往中中国处于劣势有很大关系。

D.柏杨先生《丑陋的中国人》饱含着对民族的爱意,却又很容易被读者误解。

[解析]  “完全不同”不准确,因为有些传教士笔下的批评是善意的批评。

[答案]B

试题详情

8.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用平淡的谈话方式来包藏深刻的意味是我国现代散文的一大特点,这是白话散文最重要的进步。

B.一个作家是否成熟,关键是看他是否形成了真正的个人笔调,这种笔调的表现各有

不同。

C.因为用谈话的方式来写,便没有古文那样简洁,所以闲话笔调的散文篇幅往往都

很长。

D.文中如果都是载道口吻,就在文中丧失了自我,所以写作应该由载道转为言志,表现作者个性。

[答案]B

[解析]  A项不是所有的现代散文。C项“篇幅往往都很长”的表述属无中生有。D项不能完全转为言志。

试题详情

7.以下关于各个作家创作风格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周作人以闲适为主,但在闲适中也带有书斋的苦闷。

B.林语堂追求幽默,但是率意而谈,体现出名士作风。

C.老舍为幽默而幽默,刻意为之,适得其反,有一股油滑之风。

D.梁实秋行文简练,文章雅致,用幽默来抵斥种种不雅。

[答案]C

[解析]  是容易落入油滑。

试题详情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赤壁赋》《三国演义》《赤壁》诗把《短歌行》的写作时间定为赤壁之战时,这是文学家的想象和推测。

B.毛宗岗的评论旨在揭示《赤壁赋》中引用《短歌行》的意图和罗贯中有意安排曹操横槊赋诗这一情节的目的。

C.作者对《短歌行》中“乌鹊南飞”等句的理解与苏轼、罗贯中、赵翼的观点完全一致。

D.在本文中,作者不仅对《短歌行》中“乌鹊南飞”等句的理解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且阐明“乌”作为王业的意象由来已久。

[答案]C

[解析]  “完全一致”错误。作者的观点在文中以“曹操这里所慨叹的……”一句显示,苏轼等人的观点在文末以“他们都有……是明显的”一句表明,只能说基本相同。

试题详情

4.下列不属于作者提出自己观点的根据的一项是            ( )

A.历来多认为,这是比喻犹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

B.《汉语大词典》释“乌鹊”,其一义即指“乌鸦”。

C.古代文学中乌鸦的出现可以预示王业的归属。

D.王尧衢、苏轼、罗贯中和赵翼对这几句诗的阐释和引用。

[答案]A

[解析] “历来多认为……”一句指明历来多数人的观点,并不是作者立论的依据。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