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10040  410048  410054  410058  410064  410066  410070  410076  410078  410084  410090  410094  410096  410100  410106  410108  410114  410118  410120  410124  410126  410130  410132  410134  410135  410136  410138  410139  410140  410142  410144  410148  410150  410154  410156  410160  410166  410168  410174  410178  410180  410184  410190  410196  410198  410204  410208  410210  410216  410220  410226  410234  447348 

7.D(“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最有力保证”有误,原文无据。)

试题详情

6.A(原文不是针对社会结构而言,原文是在谈文化核心。)

试题详情

9.简要阐释“政教一体化”的含义。(不超过40字)

                                        

                                        

参考答案:

试题详情

8.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科举为基础的中国古代政教一体化制度,具有建立柏拉图“理想国”的可能性,但这种制度下的中国古代社会还不是真正的“理想国”。

B.柏拉图的“理想国”看重哲学在政治中的影响,看重人文在天下秩序建立中的教化作用,这种理想在前现代世界的西方并没有实现。

C.科举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因为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是中华文明传统最重要的特征。

D.借助科举制度,儒家的意识形态与当时的社会结构、当时的文化与政治达到了高度的协调,其原因是真理的权力化得到了保证。

试题详情

7.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科举保证了帝制政权的活力,从晋升机制的合理性等方面入手,巩固了封建帝制的统治。

B.科举制度是当时“朝廷立国,文人立命”的基础,使古代封建统治制度能够“人文化天下”,保证了社会长治久安。

C.科举文明促成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开放性,使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的主要武器,出现了“文人”即“哲人”治天下的局面,实践了前现代世界最合理的政教制度。

D.科举制度始终自觉坚持传播儒家理想,保证了儒家思想的延续,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最有力保证。

试题详情

6.有关“科举是帝制中国社会结构的中枢”的理解,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科举使帝制国家、士绅社会与儒家文化,围绕科场中心流动,创造了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科举文明。

B.面向社会选拔人才,保证了官僚体系的正常运转,巩固了封建皇权。

C.构成帝制中国的内在结构性动力,使出身显赫但又不解经书的官宦子弟也可能沦为平民,保证了官僚体系的精英特点。

D.建立晋升机制,保证了社会优秀分子可能进入封建皇权体系,参与社会管理,维持了社会稳定。

试题详情

3.D(说“儒家思想的演变,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演变”,过于绝对,儒家文化只是代表,还不能包容全体。)

湖北黄冈中学2011届高三8月月考

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塑造了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政教一体化,其中文化与政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而政治,最终也是一种文化秩序。万历年间,利玛窦到中国,一个意外的发现是,中国的科举制度实现了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国的“知识阶级即‘哲人’对帝国的统治者有着广泛的影响”,“标志着与西方一大差别而值得注意的重大事实”是,“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即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

   科举制度并没有实现“理想国”,但却实践了前现代世界最合理的政教制度。科举千年,以人文化天下,朝廷立国,文人立命,社会长治久安,个人功名利禄,尽系于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是帝制中国社会结构的中枢。就社会政治而言,自上而下,面向整个社会的科举,为皇权统治下的官僚体系提供人才,保证官僚体系运转,巩固了封建皇权;自下而上,科举又是一个制度化的流动晋升的渠道,社会基层的优秀分子,由此可以进入社会精英统治阶层,参与管理国家。社会晋升机制,是社会结构的核心。科举构成帝制中国的内在结构性动力,它沟通了官民阶层。数世白身者,一登龙虎榜,就可能出将入相;而官宦子弟,不解经书,无缘科场,则可能沦为平民。

   科举不仅是中国社会结构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主体,它包含着思想与制度两个层面的意义。思想层面上儒家经学化,从一种普通的学说变成圣典;制度层面上,儒家知识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最直接有力地保证了儒家意识形态的霸权地位。科举制使儒家思想彻底制度化,制度化保证了真理的权力化,它使帝制国家、士绅社会与儒家文化围绕科场中心流动,创造了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科举文明。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文明传统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科举,而不是西方历史范畴中的封建或东方专制主义。梁启超曾经从四个方面对科举的历史作用做过公正评价。首先,科举使帝制政权充满活力,不断从社会精英中吸取统治人才;其次,促进社会中官民阶层的流动,使社会充满活力;再次,使儒家思想与价值和意识形态制度一体化;最后,使个人有出路,社会稳定。

   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的中华文明,是一种科举文明。在前现代世界各国,中国社会结构最具开放性,官僚出身最具平民色彩,教育普及面最大,而所有这些,都是由科举制度造成的。

试题详情

2.B(文中没有讲“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区别”。)

试题详情

1.C(这一说法在文章中没有依据。)

试题详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繁衍来看,注重群体利益是出于一种民族生存的选择。

   B.道家所重视的个体生命价值与儒家所重视的群体利益在中华文化中是互补的。相辅相成的。

   C.儒家文化在社会发展变化中始终占据着核心地位,这是中华民族生存的自然选择的结果。

D.因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精神是儒家文化,所以儒家思想的演变,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演变。

参考答案: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