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10158  410166  410172  410176  410182  410184  410188  410194  410196  410202  410208  410212  410214  410218  410224  410226  410232  410236  410238  410242  410244  410248  410250  410252  410253  410254  410256  410257  410258  410260  410262  410266  410268  410272  410274  410278  410284  410286  410292  410296  410298  410302  410308  410314  410316  410322  410326  410328  410334  410338  410344  410352  447348 

6.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

例如:舞榭歌台,风流总雨打风吹去。

试题详情

5.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

例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秦人积威之劫……

“为……所……”,自产生后,就成了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

例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试题详情

4.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例如:身客死于秦,天下笑。

试题详情

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

例如:有罪

这种句式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于”,主动者也能引出。如果需引进主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

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人。

试题详情

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例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放。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

例如:臣诚恐王而负赵……

试题详情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式。

例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试题详情

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例如:巨凡人,偏在远郡……

试题详情

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1)今公子有急,此臣效命之秋也。

(2)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试题详情

5.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例如:人方刀俎,我鱼肉……

试题详情

4.“者”“也”都不用,即“……,……”式。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