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10159  410167  410173  410177  410183  410185  410189  410195  410197  410203  410209  410213  410215  410219  410225  410227  410233  410237  410239  410243  410245  410249  410251  410253  410254  410255  410257  410258  410259  410261  410263  410267  410269  410273  410275  410279  410285  410287  410293  410297  410299  410303  410309  410315  410317  410323  410327  410329  410335  410339  410345  410353  447348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之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了此种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定语后置”。

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试题详情

2.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 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时放在介词之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例如:①王问:“以知之?”

②微斯人,吾与归?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例如:①余以记之。

一言以蔽之。(成语)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例如:项王、项伯向坐;亚父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向坐;张良西向侍。

试题详情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里,宾语通常也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后边。在文言文里,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1.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例如:①古之人不欺也。

②世溷浊而莫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例如:①良问曰:“大王来操?”

②沛公在?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并不多见。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如成语“唯利是图”“唯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等,就是这种格式。

试题详情

古代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就叫谓语前置,或叫主语后置。这种谓语前置的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例如: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试题详情

5.省略介词

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

(1)省略介词“于”。

例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

(2)省略介词“以”。

例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另外,介词“自”也可省略。例如: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

试题详情

4.省略兼语

“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

例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试题详情

3.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例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例如: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

试题详情

2.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个别的现象。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有时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

例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

例如: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

例如:①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

②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试题详情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文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更为常见。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词语又啰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例如:

(1)承前省

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2)蒙后省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对话省

①(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②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急!”

试题详情

7.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例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