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10180  410188  410194  410198  410204  410206  410210  410216  410218  410224  410230  410234  410236  410240  410246  410248  410254  410258  410260  410264  410266  410270  410272  410274  410275  410276  410278  410279  410280  410282  410284  410288  410290  410294  410296  410300  410306  410308  410314  410318  410320  410324  410330  410336  410338  410344  410348  410350  410356  410360  410366  410374  447348 

2.有以,译为“有用来……的办法”。

例如: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试题详情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试题详情

8.辨句式

(1)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殊的“句式”,如感叹句、骈偶句、问答句、对应句等,利用它们,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正确断句,从而理解句意。

(2)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者,……也”这种典型的判断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何……之有”、“唯……是……”等宾语前置句式。

(3)文言固定句式,如:“如……何”、“况……乎”、“何(以)……为”、“无乃……乎”、“得无……乎”等。还有“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何以”、“于是”、“然则”这些复音虚词,记住这些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附:文言文断句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姑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

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文言固定句式的翻译

试题详情

7.依总分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如:

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这段文字始句为总起句,故应断句。接着紧承始句,发“叹”,其中“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为总叹。下文分“夷以近”、“险以远”而至者“多”、“少”及其原因、结果,“有志者”“力不足”、“有志与力”而“无物”“相”者、“力足以至(而不至)”者、“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几种情况进行讨论,最后又用“此予之所得也”作结。辨明哪些是“总”、哪些是“分”,又“分”几层,就可以大致断句了。

试题详情

6.明修辞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好用对偶、排比、反复、对比、顶真等常用文言修辞格,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

(1)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做了主语。

如下面运用了顶真的句子:

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2)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骈散结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

(3)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手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反复多次。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试题详情

5.知语法

文言文语序,除特殊句式外,基本上和现代文语序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一般在中心词前。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试题详情

4.懂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官职等方面的知识,也有助于我们正确断句。古文化常识内容较多,涉及古人的衣、食、住、行、礼等各方面,高考一般考查课本里学过或涉及的文化常识,因此,我们在复习中要做有心人,将课本上出现的文化常识熟记于心,这样才能从容应试。

试题详情

3.察对话、引用

文言文中人物对话、文句引用,常用“曰”、“云”、“言”等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时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试题详情

2.抓标志

明辨文言文的句读,有几个重要标志:

(1)有此文言词常常居于句首,如:发语词,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表敬意的副词“窃”“请”“谨”“敢”等,这些词常用在一句话的开头,有领起全句的作用,前面可断句。

(2)有些关联词常用在句首,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这些词的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3)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4)句末语气词,如“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这些词的后面可断句。

(5)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这些词的前后都可断句。

试题详情

1.通文意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密切相关的。碰到断句篇章,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章,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