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10242  410250  410256  410260  410266  410268  410272  410278  410280  410286  410292  410296  410298  410302  410308  410310  410316  410320  410322  410326  410328  410332  410334  410336  410337  410338  410340  410341  410342  410344  410346  410350  410352  410356  410358  410362  410368  410370  410376  410380  410382  410386  410392  410398  410400  410406  410410  410412  410418  410422  410428  410436  447348 

25. 示例一:一乡的人都喜欢他,他可能是一个好先生,不一定是好人。一乡的人都厌恶他,他可能是一个特行独立、鹤立鸡群的人,不一定是坏人。只有当好人喜欢他,坏人厌恶他时,我们才可以肯定他是一个好人。

示例二:要正确评价一个人,并不容易,但孔子把握住了一个原则,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为标准。听取众人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判断一个人优劣的依据之一,但绝不是唯一的依据。

试题详情

24. (1)不笼统地以众人不讲原则的好恶为依据,而应区分不同的评价者,看他们的品德和评价标准。

(2)因为:①“乡原”之人,看上去忠厚老实,实则同流合污、阿世媚俗;②“乡原”之人,就是那些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伪君子,这些人欺世盗名,却可以堂而皇之地自我炫耀;③“乡原”之人不讲原则,四面讨好,自私伪善;④“乡原”之人违背了仁和礼的原则,貌似中庸实则违背了中庸之道,偏离了人道精神和社会公正。

试题详情

23. 赞成。“中行”之人世上鲜有,但是道又不可无所寄托,因此,孔子退而求其次,求其可教之人。狂者虽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但立志是做人做事的前提。狷者自爱其身,守节而不违法,这是人的最基本品德。如果使狂者脚踏实地、躬行践志,使狷者树立远大理想,那这两类人将能继承大道。

试题详情

22. (1)人物的风貌:①子路争强好胜,勇于任事;②冉有谦虚;③公西华谦退;④曾点从容。师生间平等和谐:孔子聊天式的开场白,子路的“率尔而对”,曾点的“鼓瑟”。

(2)孔子对曾点的想法表示赞同,可以有这样的几种解释:

①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叹。曾点的志向,表明他“知时而不求为政”,这与孔子此时的心情契合。

②曾点描绘了一幅雍容暇逸的盛世气象,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主张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③曾点所描绘的是学习圣人之道的快乐,符合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

④曾点志趣高远,胸怀悠然,较之另三个学生驰心政务,已达到极高的精神境界。

(说明:在这几种解释中,前两种均有一定说服力,较为直接的应该是第一种。)

试题详情

21. (1)孔子一向提倡以礼乐治国,当他看到学生子游在武城这样做了,本来应该表扬,却开了个玩笑,说未免小题大作。引起子游的反驳,孔子马上承认自己刚才说得不恰当。子游的笃信认真,孔子的幽默风趣,音容笑貌都如闻如见,意趣横生。

(2)孔子的理想是行礼乐于天下,一切努力都落了空,仅仅在区区武城得以小试,这当然是牛刀割鸡,大材小用了。莞尔而笑,不完全是戏谑,其中包含着又高兴又怅惘的复杂感情。

试题详情

20. (1)孔子;叔孙武叔。

(2)表现了子贡对孔子的高度景仰之情、尊重老师的严正态度;斥责叔孙武叔对孔子的诋毁,讽刺了其浅薄无知。

试题详情

19. 孔子的话生活化、口语化,多处采用叠句形式,极富感染力,处处表现出浓烈的爱护学生之情。孔子看到学生志向高远,文采斐然,情不自禁说道:“归与!归与!”由衷的喜悦溢于言表。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说道:“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话语中充满痛苦和无奈。颜渊死了,孔子哭喊:“噫!天丧予!天丧予!”叠句形式表现出哀伤欲绝的感情,足可催人泪下。孔子去见那位口碑不怎么样的南子,子路不满之色溢于言表,逼得孔子连连向天发誓,“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叠句形式充分表达了孔子急于要表白的思想及对子路的无奈。《论语》中的叠句多为感叹句和祈使句。这类句子的重叠使用可进一步强化语气和感情色彩,就像诗歌的重章叠句,有一唱三叹之效。

试题详情

16. (1)子贡引用这句诗,比喻人有了好的本质,还要致力于学问,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子贡能够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

(2)无论“贫而乐,富而好礼”还是“贫而无谄,富而无骄”,都与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相一致。

但两者又有层次与境界上的差别。“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说一个人虽然贫困、倒霉,但还是不谄媚,不拍马屁,不去巴结讨好人;虽然富有、发了财,但还是不以财傲人,不得意忘形,不骄奢淫逸。能做到这一步当然很不错,但严格来说,做到这一步还只是限于对贫富本身的计较。“贫而乐,富而好礼”则进而上升到对礼乐之道的追求。

现实意义:对于当今国人来说,“富而无骄”,不处处摆出一副“大款”的派头固然是不错,但如果能够更进一步“富而好礼”,追求精神方面的涵养,追求学问,讲究做人的道理,尊重别人,处处以仁爱之心待人,那岂不是达到更高尚的境界了吗?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