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10293  410301  410307  410311  410317  410319  410323  410329  410331  410337  410343  410347  410349  410353  410359  410361  410367  410371  410373  410377  410379  410383  410385  410387  410388  410389  410391  410392  410393  410395  410397  410401  410403  410407  410409  410413  410419  410421  410427  410431  410433  410437  410443  410449  410451  410457  410461  410463  410469  410473  410479  410487  447348 

②我们像雪花一样卑微而纯洁,命运掌控着我们,我们经历艰辛,适应着环境。

(或答恶劣的生存环境,使我们身份卑微,也使我们品性纯净。)

20.①答:作者运用比拟(或比喻)写自己的奇特感受。他把原野上的雪当作群鸟来写(或比做群鸟),既形象再现了大朵大朵的雪花纷纷飘落原野的情景;又刻画出自己面对大雪屏声静气、小心翼翼的神态,抒发满心的珍爱和欣喜。

②答:作者运用比喻描写老人静立雪野的身姿,既形象地再现了老人长时间的呆立和孤独,又暗示出他内心的落寞和了无生趣。

(每小题2分,答出表现手法1分,赏析1分。)

试题详情

22.(1)以物寓理(以小见大)。作者通过具体的事或物来表现对人生的感悟,不仅用自

然界中蓬勃待发的枝头嫩芽作为文章核心内涵的触发点和寄寓物,而且用其它事如自己的

写作经验、汉砖拓片、南方冬天不冷等事加以渲染深化,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观点更有

普遍性。

(2)叙事中融合抒情议论。细腻的感受、冷静的叙述、深刻的思想,使文章平实中见深

刻。

(3)对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

(4)用词准确,富有表现力。如“漫出”“蜷缩”“纵横伸展毫不敛约”等词语。

(写出两点,且结合内容分析具体合理即可。)

试题详情

21.人过中年仍然浮躁喧哗,如同张扬放纵的夏季无限延伸,让人很不舒服,问题主要在

于内心的不甘寂寞,过于炫耀;从而启迪人们,人生如同四季的轮回一样,当放则放,当

敛则敛,要适时顺生。

(既要结合上文答出“问题”和“这”指代的意思,又要注意卒章显志,结合全文总

结出中心。)

试题详情

勃张扬的,他们的表达,应该充足饱满,饰而无节。否则,就辜负了此时的性情。

(结合上下文分析,主要内容应该是解释“停笔”的原因,包括两部分内容:(1)青年

人正处在人生的夏天(2)应该是蓬勃向上、张扬的特点)

20.过于渲染、华丽的朱拓经岁月的打磨之后变得素淡、沧桑,显得更有滋味,以此说明

人生经历丰缛华丽之后转为素淡,更有内蕴;充实了文章的内容,深化了上文的观点。

试题详情

22.①水量锐减的乌梁素海,变得越来越饥渴;(2分)②乌梁素海只是工业化进程中中国大地上生态环境的缩影,还有若干个“乌梁素海”处在饥渴的状态中;(2分)③造成乌梁素海的饥渴,是人欲望的饥渴,隐含着作者期望日益浮躁的世人实现理性的回归。(2分)(意思对即可)

试题详情

21.①40年后的乌梁素海渔业资源枯竭;②40年后的乌梁素海水质恶化;③40年后的乌梁素海水量锐减,只能在沟中行驶蚱蜢舟。(每点2分,两点即可)

试题详情

20.(1)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地刻画了乌梁素海水质恶化的程度。(2分)(2)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化地表现了生态严重恶化的乌梁素海,仍被严重透支的现状。(2分)

试题详情

22.(6分)①看似矛盾的表述,表现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化,人由凌驾于自然之上到与自然万物平等相处,这种认识是可贵的。②第一处,“万物之灵”是作为红叶的对立物出现的,他以帝王将相为代表;他们没有表现出“万物之灵”的坦然和睿智。③第二处,作者直接否定了人是“万物之灵”,他观察红叶飘零等自然景观,悟到自然万物原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生与死,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红叶飘落,万物有福。(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试题详情

21.(4分)“灰”是指山风刮起后,作者对红叶的命运的担忧和忧郁。“红”是指意识到躺了一山的落叶完成的是生命的仪式的交接,作者心中的坦然和释然。(能答出“担忧和忧郁”到“坦然和释然”的感情变化过程即可得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试题详情

20.(4分)①一群水鹿的出现,表明喇叭河风景区不仅有迷人的红叶,也有美丽的动物,衬托环境优美。②“我”纵情歌唱,水鹿聆听,为“天人合一,绝不仅仅是理想”的观点作铺垫。③突出了全文主题“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深化了文章立意。(“衬托”“铺垫” “突出”“深化”等各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