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10365  410373  410379  410383  410389  410391  410395  410401  410403  410409  410415  410419  410421  410425  410431  410433  410439  410443  410445  410449  410451  410455  410457  410459  410460  410461  410463  410464  410465  410467  410469  410473  410475  410479  410481  410485  410491  410493  410499  410503  410505  410509  410515  410521  410523  410529  410533  410535  410541  410545  410551  410559  447348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乱而继迁薄我,必败           薄:轻视  

B.除福州观察使              除:授予官职

C.继迁兵相随属              属:连接

D.公愀然曰:孔中丞岂害某者乎       愀然:忧愁凄怆的样子

试题详情

4.D(A句陈述“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错误;B句陈述“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错误,因为他壮年时“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C句理解有误,方山子自己就是一个“异人”,当然会同类相求。)

试题详情

3.C (①③是描述他的“侠”)

试题详情

2.A (A“而”:都是连词,表递进。 B“所以”:的原因;用来…的。 C“于”:介词,在;介词,被 。D “其”代词,他的;语气词,无实意。)

试题详情

1.D(“驰骋”在文句中是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的意思)

试题详情

4.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试题详情

3.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  )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②④⑤⑥   D.②③④⑥

试题详情

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见其所著帽,方而耸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晚乃遁于光、黄间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D.呼余宿其家            苟余情其信芳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