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15663  415671  415677  415681  415687  415689  415693  415699  415701  415707  415713  415717  415719  415723  415729  415731  415737  415741  415743  415747  415749  415753  415755  415757  415758  415759  415761  415762  415763  415765  415767  415771  415773  415777  415779  415783  415789  415791  415797  415801  415803  415807  415813  415819  415821  415827  415831  415833  415839  415843  415849  415857  447348 

32.第⑧自然段中的“这最根本的一点”指的是 。(2分)

试题详情

  ①在四川乐山的三江合口处,坐着一尊受香火的清廉大佛。

  ②他叫弥勒,弥勒佛。但不是那位袒露大肚皮的弥勒佛,那位成天笑眯眯的“老好人”--“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世上可笑之事”的弥勒佛。

  ③他是一位严肃的沉思者,面色温和,神情严肃。他不是什么都笑--世上并没有那么多可笑的事,也不是什么都容--天下一切丑恶都容。

  ④他的严肃的思考,首先来自缔造他的海空和尚。一千一百多年前,凌云寺和尚海空为了减缓三江合口后的凶猛水势,避免沉舟淹死众生,倡导在峭崖临江边造就一座佛。他光头顶烈日,下雪披袈裟,四处化缘,钱化得不少了,但当地官吏要冻结:“如果你真心造佛,就把眼珠挖出来见我。”

  ⑤大佛兴建了,海空的眼珠也没有了。海空的眼珠是为建大佛而失去的。世上除了生命,还有比眼珠更珍贵的东西吗?

  ⑥由于意识到自己的职责,因此,乐山乐水佛不乐。他坚守岗位,从不擅离职守,从不懈怠松驰,从不向惊涛恶浪屈服。他成了实现海空和尚遗愿,拯救三江芸芸众生的中流砥柱。

  ⑦他常常想起塑造他的工匠们。是的,他是伟大的:头与山齐,脚踩江水,身高71米,比阿富汗世界第一大佛还高18米,可称世界第一伟佛了。如果不是设计、雕塑他的工匠们经过九十年的千刀万凿,他仍然是半片石头山,普普通通通到处可见谁也不会瞄一眼的石头山。为了他的降生,有多少人摔下峭壁,跌进的江心,付出了生命!他是真正的人民之子。

  ⑧他永远不忘这最根本的一点,因此他从不居功,从不索取,从不接受人民的香火和祭祀。在这里,看不到一柱香火,一支红烛,一从跪拜,看到的只是他伟岸的身躯,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为了根绝香火,他一开始就釜底抽薪铲除了滋生这些东西的土壤:立脚点在临江的悬崖上,没有地方让人设立祭祀他的殿堂,周围全是香火插不进的岩体,连他的脚趾甲也是向下倾斜的,人站上去就会跌倒,所以连下跪朝拜也没有地方。

  ⑨人们只能簇拥在轮渡上才能看到他那顶天立地的尊容并默默遥致祈祷。

  ⑩有人感叹,有人惊奇,有人礼赞:“呀,连小小的土地庙都有几柱香火哩,而他--世界第一大佛,连一柱香火也没有。

31.第④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意思比较复杂,如只保留其中最主要的意思,其文字应是 。(2分)

试题详情

30.在除野草的事情上,除了文章提示的主题,你还有别的想法吗?(2分)

试题详情

29.哲学家为什么在带着学生“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后,给学生上这“最后一课”?请谈谈你的看法。(2分)

试题详情

28.最后一句话含蓄、意味深长,它在全文的作用是 ,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试题详情

27.想象四个弟子再来原地相聚的情形,他们的心理活动会有哪些变化?(2分)

试题详情

26.一年后的相聚,哲学家未到,是否言而无信?(2分)

试题详情

25.四个弟子除掉杂草的方法各不相同,对于前两个弟子的回答,哲学家的态度分别是“ ”、“ ”。对于后两种方法的态度却只字未提,为什么?请你用简短的词语,描写哲学家的神情、态度。(3分)

试题详情

24.联系上下文,解释“饱学”的意思,并再写两个含有“饱”字的成语。(2分)

  意思: 成语: 

试题详情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回来之后,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说,旷野里长满杂草。

  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一种办法。”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记灵魂纯净,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23.哲学家给学生上的最后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
闂佺ǹ楠忛幏锟� 闂傚倸鍋婇幏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