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16168  416176  416182  416186  416192  416194  416198  416204  416206  416212  416218  416222  416224  416228  416234  416236  416242  416246  416248  416252  416254  416258  416260  416262  416263  416264  416266  416267  416268  416270  416272  416276  416278  416282  416284  416288  416294  416296  416302  416306  416308  416312  416318  416324  416326  416332  416336  416338  416344  416348  416354  416362  447348 

3.略。

试题详情

2.用心  关心  细心  耐心  专心  分心

试题详情

1.懊悔  祈祷  诧异  惩罚  踱步  哽住  钥匙  捂着

试题详情

桃树曾经遭遇过虫害,母亲让我按照说明书配制农药来杀虫,我照做了。但是喷过药的桃树却没有任何好转,我们都不知如何是好。母亲只好请专业人士来帮助,他指出的原因令我惭愧不已--农药配错了。我拿着说明书嘟哝着:“就是这个药的比例高了一点……”母亲立刻打断我的说:“一点!差一点桃树就活不了了!”

我的心为之一震。是啊,差一点桃树就失去生命了,生命怎能容许差一点啊!医生的“差一点”可能让病人死亡;司机的“差一点”就可能让乘客遇难;人类的“差一点”就可能让某些物种永远消失!生命如此珍贵,如此不易,万万容不得“差一点”啊!

小小的“差一点”往往被人忽略,但它却会造成我们长久的遗憾,做任何事情都不应该“差一点”,只有这样,成功才会向我们微笑,机遇才会向我们招手,生命也将更充足,更美丽。

第5课  最后一课

⊙收获平台

试题详情

我曾经尝过未成熟的桃子的酸涩的滋味,于是再也不敢贸然摘青桃吃。父亲告诉我,只要再耐心等上一阵,等到青桃变得白里透红,那时吃起来就会比蜜还甜。于是我就开始了等待,等到桃子终于变白,变红,但已经来不及了,因为父亲已将它们全卖了。我无奈,只差那么一点了,差一点我就能吃上桃子了,可我又能怨谁呢?它就在我眼前,是我将它错过了。

青涩的果子我们不能轻易尝试,但一旦时机成熟我们就要争取,否则煮熟的鸭子,也会飞走。机遇从不容许“差一点”,更不会同情“差一点”,它只青睐准备好的人,“差一点”对它而言,只不过是无力而苍白的借口。因为“差一点”,你就将与机遇擦身而过,恍然大悟后只能遗憾而又无奈地看它离你越来越远。

试题详情

父亲曾经让我们兄妹三人玩过一个游戏,只要谁能用手碰到父亲指定的桃树的树枝,而且不能借助外力,谁就能吃到一个桃子。

这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个诱惑,但也是个挑战,毕竟我们的个子都不及桃树,但我们都尽全力去做了,结果我没有吃上桃子。不服气的我嚷嚷着:“我就差一点了”!父亲严肃地看着我,语重心长地说到:“差一点就是没有”!

我默然。是的,差一点就是没有。差一点成功,你就会与胜利失之交臂;差一点完成,那就是永远未完成;差一点达到完美,那就是始终还有缺憾。差一点与没有之间原来一直有个等号,而我却将它忽视了。

试题详情

4.试对(1)(2)句描写人物的手法和所体现人物的情感进行比较。

(1)“平素调皮的学生,今天也是屏着呼吸,满噙了眼泪。”,“只有几个女生低低的啜泣声……师生们的胸中都燃烧着爱国的烈焰,一个一个捏紧了拳头。”

(2) “我们课桌的三角架上挂着这些字模,就像是许多小国旗在课堂上飘扬。”,“那些人是不是也要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鸣唱?” (都德的《最后一课》)

答:

⊙轻松一刻

一棵树,三堂课

家门前长着一棵茂盛的桃树,看似平常的它却给我上了三堂课。

试题详情

3.文中介绍了郑振铎的哪些爱国行动?

答:

试题详情

答:

⊙发展空间

郑振铎的“最后一课”

张 进

人们都知道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却很少有人知道,中国著名爱国作家、学者郑振铎先生的“最后一课”。

那是1941年,大半个中国仍沦陷在日寇的铁蹄下,唯有上海的租界仍在英美的势力范围,犹如“孤岛”。12月8日这一天,“孤岛”也沉沦了。

大清早,暨南大学校长办公室里,空气仿佛凝固了。老校长老泪纵横,正主持着简短的校务会议。最后,他颤声宣布:“……课照常进行。只要看到一个日本兵,或是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就立即停课。”

默默无声的人群中,有一个紧锁浓眉面孔qīngqú(    )的中年男子。他,就是暨大教授兼文学院院长郑振铎。

还是在东北三省刚刚沦陷时,他就写了历史小说《取火者的逮捕》和《桂公塘》,愤怒斥责国民党卖国政策。写作时,他时时横眉拍案,连声大喝:“奸贼,奸贼误国!”1936年10月,他和鲁迅等人联合发表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1937年底,国民党军队撤退,上海成了“孤岛”,郑先生仍在上海坚持救亡活动。当时,日特活动猖獗,有许多人因与抗日有关而失踪、死亡。少数人动摇了,甚至做了汉奸。郑先生却lǐn(    )然正气,无所畏惧。1938年3月,他参加了中国文艺界抗日战争协会,被推举为理事。他还专门到被称为上海“抗大”、由地下党领导的“上海社会科学专科学校”去兼课,为党、为新四军培养了不少干部。

有一天,一个刚当汉奸的老友来了。此人掏出一张开有巨额金款的支票,说:“郑先生,你近来生活很困难,清水先生已知道了。清水先生一直很敬佩你的文章学问,想让你主持一方面的文化工作……这是清水先生的小意思!”郑先生一听“清水”,便知道是主管文化侵略的日本大特务,他一怒之下扯了支票,朝老友脸上掷去,大骂:“瞎了狗眼!”此人只好夹着尾巴逃跑了。不久,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大美晚报》记者张似旭二位名流被刺杀,于是有人警告:“你要当心!”郑先生也差点遭到暗算,幸好有学生通知,但他事后仍继续为祖国命运奔波操劳……

郑先生从回忆中惊醒,快上课了,他拿起讲义夹,急匆匆进了教室。教室里坐得满满的,鸦雀无声,多像小说《最后一课》的描写啊!郑先生热泪盈眶:“我想……大家都知道了,今天是我给你们上的中国文学史的最后一课。要永远记住,我们是中国人!”讲课开始了,一分一秒都显得格外沉静。平素调皮的学生,今天也是屏着呼吸,满噙了眼泪。不幸的时候终于来临。近处忽地传来了沉重的车轮碾地声,几辆卡车已进了校门。阴森森的风中,一面太阳旗抖动着。时针指着10∶30。

“现在下课!”

郑先生挺直了身体,作了立正的姿势。全体同学唰地一下站起来,很久很久,没有一个人说话,只有几个女生低低的啜泣声……师生们的胸中都燃烧着爱国的烈焰,一个一个捏紧了拳头。

这就是郑振铎先生在暨大上的最后一课,也是他教书生涯的“最后一课”。抗战胜利后,因为他继续反对国民党的亲美卖国政策,便被剥夺了教书的权利,蒋介石不许任何大学聘请他。但郑先生的“最后一课”所表现的崇高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却教育了千百个后来者!

1.文中的注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1)qīngqú(      )  lǐn(    )然正气

*2.上文在记叙顺序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答: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