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星期天,王明到上林湖去玩,路上他向一位老大爷问路:“喂,老头,到上林湖怎么走?还有多远?”老大爷看了看王明说:“顺公路走,有一千丈;选小路走,只六百丈。”王明听了不解地说:“你这么怎么讲丈不讲里?”老大爷笑着说:“小同学,原来你也知道讲‘礼’啊!”
1、老大爷的言外之意是(3分)
6.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实是欲界之仙都。
译文: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B.虽席地不容闲也。
译文: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闲。
C.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译文: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D.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同它一样奇特的地方了。
5.下列句子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
A.浙江之潮,天下之壮观也。
B.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C.烟消波静,则一舸无形。
D.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不沾湿,以此夸能。
4.下列句子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B.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D.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3.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在原句上划分)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答谢中书书。
(3)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呜三声泪沾裳。”
2.翻译下列句子。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6)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
(7)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8)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9)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10)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三峡》一文中所写的三峡指长江上游的______、______、_______;写三峡群山连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写山势高峻的句子是:______, .
(2)湖上影子, 、 、 、 。
(3) ,天与云与山与水, 。
(4)现在人们常用陆游《游山西村》中的两句诗“ , ”来比喻人在绝望中重获生机的喜悦之情。
(5)___ _,老大徒伤悲。
(6)黄鹤一去不复返,
(7)夜阑卧听风吹雨,
(8)《三峡》的作者____ ,___ _(时期)人,他广泛收集前人有关全国水道的著作,再加上自己游历各地山川的见闻,写成了具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____》。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问,千里江陵一日还”,可用《三峡》中的“__ _”句来作具体描绘。
(9)《归园田居》(其三)中表现作者早出晚归参加劳动的四句诗:
, ; , 。
(10)《使至塞上》中颔联和颈联:__ __,__ __。
(11)《渡荆门送别》中以游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变化的一联: ,
____;抒发思乡之情的一联:__ __, 。
(12)《答谢中书书》中表现自然景物朝夕变化的句子是: ,
, , 。
(13)《记承天寺夜游》中运用比喻表现月色美景的句子是: ,
, 。
(14)晴川历历汉阳树,___ _。
(15)李白《送友人》中借马鸣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的句子是:
, 。
(16)谁道人生无再少? ! 。
10.品读唐朝诗人刘禹锡的《秋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A.从古到今文人总要悲叹秋天的寂寥,这是因为他们只看到秋天气象肃杀,而作者却看到了秋天正是喜获丰收的美好季节。
B.第三句中的一个“排”字,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这正是诗人虽遭贬抑,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
C.第一句应诵读得深沉旷远,使人们联想到从古到今众多“悲秋”的名句名篇,给人以一种厚重的沧桑之感。
D.后三句显示出乐观向上、气冲霄汉的豪迈气概和开阔雄健、明净爽朗的意境,所以诵读时应愈来愈高昂有力。
9.对下面这首诗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A.诗人“僵卧孤村”却“不自哀”,是因为诗人“尚思为国戍轮台”。
B.诗中的“风吹雨”既是眼前情景的写照,又象征了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处境和命运。
C.诗人特别想要去戍守“轮台”,说明他对“轮台”这一地方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D.诗人以梦境来表现自己的报国之心,于激越豪迈之中也透露出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8.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多项) ( )
A.《核舟记》是一则说明文,说明王叔远高超的技艺。
B.魏学咿是明末文学家。《核舟记》选自《虞初新志》,《口技》也收在该作品集中。
C.“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暗示泛舟赤壁的时间在秋季。
D.《观潮》选自《武林旧事》,其作者是唐代的周密。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