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18865  418873  418879  418883  418889  418891  418895  418901  418903  418909  418915  418919  418921  418925  418931  418933  418939  418943  418945  418949  418951  418955  418957  418959  418960  418961  418963  418964  418965  418967  418969  418973  418975  418979  418981  418985  418991  418993  418999  419003  419005  419009  419015  419021  419023  419029  419033  419035  419041  419045  419051  419059  447348 

(四)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11分)

在沙漠里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玄奘相信这是魔鬼在迷人,直到如今,住在沙漠中的人们还有相信的。群众把会发生声音的沙地称为“鸣沙”。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靠黄河有一个地方名叫鸣沙山,即沙坡头地方,科学院和铁道部等机关在这里设有治沙站。站的后面便是腾格里沙漠。沙漠在此处已紧逼黄河河岸,沙高约一百米,沙坡面南坐北,中呈凹形,有很多泉水涌出,这块沙地向来是人们崇拜的对象。据说,每逢农历端阳节,男男女女便在鸣沙山上聚会,然后纷纷顺着山坡翻滚下来。这时候沙便发出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两年前我和五六个同志曾经走到这鸣沙山顶上慢慢滚下来。果然听到隆隆之声,好像远处汽车在行走似的。据一些专家的意见,只要沙漠面部的沙子是细沙而且干燥,含有大量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后,经风的吹佛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摩起来,便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古人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

17这段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回答。(2分)

答:                                      

18、这段文字所说的鸣沙现象产生的条件。(4分)

  ①                            

  ②                            

  ③                             

  ④                            

19、作者引用“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这句古人的话是为了说明什么?(3分)

答:                                    

20、这段文字是按什么顺序具体说明“鸣沙”这一怪异现象?(2分)

答:                                   

试题详情

            。(2分)

晚会帷幕徐徐拉开,女主持人姿态优美地步出舞台,不小心跌倒在地,观众哗然。此时,女主持人从容站起,神态自若地说了一句话,场内立刻掌声四起。

仿照下面的句式和内容补写句子。(4分)

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朵花的花园,是没有             ,

是没有             

( 三 )  相逢  (10分)

我挺着胸,昂着头,从川流不息的人群中走过。

不时有人向我投过羡慕的目光。我知道,这是我的校徽吸引着他们――要知道,是全国名牌大学哩。

天真热,口渴了,买根冰棍。

“同志,买根冰棍。”我走到一个冰棍箱着,递上钱。

“是你,刘健!”卖冰棍的女青年居然喊出我的名字。

啊,原来是她,我中学时的同学王敏。

十年未见,今日相逢,很有感慨。

“怎么,你考上大学了?”这问话,既惊喜,又羡慕。

“七七年考上的。”我并不掩饰内心的得意,记得在中学时,在班级,她总是考第一名,我怎么用功,也只是第二名,一直不服气,可如今――我感到了两人间的距离。

“你现在做什么?”好像是明知故问,话一出口,我自己也觉得不妥。

“待业青年,卖冰棍。”她不卑不亢,却微笑着。

“呃,为啥没考大学?”

“准备考,偏超上考试那几天,病倒了。”

不幸,一件偶然的小事,往往决定一个人的一生。我沉吟了一下,说:“机会还是有的,你基础很好,自学也可以成才嘛。”

是安慰,是怜悯,还是鼓励,我也说不清。

“你学什么专业?”她一面给人拿冰棍,一面漫不经心地问。是满不在乎,还中故作镇静,真猜不透。

“中文系,现代汉语专业。”

“哎呀,太巧了,有个杨天民教授,他在校吗?”她突然兴奋地问。

“怎么,你认识杨天民教授?”杨天民教授是全校师生敬仰的老教授,她居然打听起他来,真让我惊惑不解。

“我考上了他的研究生,今天才接到的通知。”她平静的说。

我愕然了,霎时间,看到我同她之间真正的距离……

14.本文表达了作者对两个人的态度。 (4分)

A.对“我”(刘健)的态度是:                                      B.对“她”(王敏)的态度是:                                     

15.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3分)

答:                              

   16.谈谈你在这篇文章中领悟到的做人道理。(4分)

   答:                                

                                                            

语文试卷  第4页(共8页)

试题详情

32.请以下面的句子开头,写一篇600字左右的合情合理的文章:“多年以后,我想起了自己第一次学习的经验……”,文章必须提及与情节有较密切关系的一处游乐场所、一串钥匙、一种动物和任意一部文艺作品。题目自拟。

附 加 题 ( 10 分 )

试题详情

(四) (10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8.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①念:           ②但:         

29.“于”字的意思和用法与“相与步于中庭”一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1分)

A.其一犬坐于前      B.贫者语于富者曰

C.又留蚊于素帐中     D.生于淮北则为枳

30.找出文中的一处比喻,这处比喻的本体是     ,喻体是     ,相似点是     。(3分)

31.《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结合这一背景,体会结尾一句的丰富内涵,试回答:

①“闲人”之“少”实为        的人少,作者的叹息表达了对        之人的不满。(2分)

②两问一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 (2分)

答:                             

试题详情

(三)认识父亲(12分)

①我们对父亲是那样的熟悉,又是那样的陌生,陌生得许多做儿女的全然不理解父亲那颗炽热的心。我常听人说,父母对儿女们的感情是百分之百,而儿女对父母却总要打些折扣。我不知这话准确到何种程度,但我却亲眼目睹,多少可怜的父亲为儿女吃尽了天下苦,受尽了世界罪,有的为了儿女更好的活着,他们宁愿献出属于自己仅一次的生命。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更加崇高和伟大?

②有些儿女有意或无意地将生命交给死神,这却把父亲推进了无边的苦海。

③我的一位同事是颇有影响的钢琴家,他的妻子早已离去。他和儿子相依为命地生活在一起,将一身艺术细胞传给了儿子,把他拉扯成人,送进了剧院。儿子也挺争气,很快适应了紧张的剧院生活。不料在一次装台的义务劳动中从顶棚跌下,当场停止了呼吸。剧院院长把儿子的父亲接了去,问他有什么要求,那位几次从昏迷中醒来的父亲把头摇摇,说想到儿子出事的地点看看。

④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院长叫人把剧场大门打开,领着他走到台前。父亲实在憋不住,一下子扑倒在儿子摔下来的地方,再也无力站起。

⑤整个剧场空空荡荡,无声无息,一只只椅背像大海的波涛,在这苦难的父亲的胸中掀起了滔天的巨澜。至今,在那个家中,儿子住过的房间还完整地保留着。每天上班,父亲总得在门口轻轻说声:“儿子,再见!”回来时又说一声:“爸爸回来了,儿子!”吃饭时,儿子坐过的桌边依然放着一双筷子,它无声地向父亲诉说着他在另一个世界的一切。

⑥我一直不敢从离我住处不远的那条街上走,不为别的,只怕看到一位伫立在街头的老人。他几乎每天都在人们下班的时间站在那里,面对着澎湃的自行车流和人流,眺望着,等待着,寻觅着他那早已离开人间的儿子。

⑦父亲是伟大的,是坚强的。严酷的现实常常扭曲了父亲的情感,沉重的负担常常压得父亲喘不过气来,天灾人祸,狂风暴雨都被父亲征服了。是他用点点血汗,以透支的生命为儿女们开出一条成功之路,也给自己带来无尽的欢乐。

⑧但也有一些不谙世事的儿女们被花花世界所迷惑,有的甚至被投入了牢房,让青春定格在冰凉的小屋里。对此,他自己倒不感到什么,总是以为以后的路还长,可他们没想到,这给父亲带来了多么大的不幸与悲哀。有个中学生囚犯盗窃罪而被捕,他的父亲与我是老相识,但碍于面子,一直瞒着我,他想儿子想得几乎发疯,实在迫不得已才来求我,想托我找找人,让他去狱中看看儿子。

⑨我去了,看守所所长答应他们父子在二号房会面。

⑩那是一间长方形的小屋,两头都有铁网,即使见面,也只能相隔十米,望儿兴叹。

11儿子见到父亲,大声呼唤,诉说自己的不幸,一声声像利刃剜着我的心。但父亲却神色木然,不住地点头,摇头。儿子哪里想到,当父亲第一次得知儿子被捕的消息时,仿佛感到有一千面锣在耳边轰响,两只耳朵顿时发麻,接着便什么也听不见了--他聋了!

12聋子怎么能听见儿子的说话声呢?他只是不停地重复着:“好好的,儿子,你好好的,呵--

13泪水爬满了他那苍老的面颊,流进那不停蠕动的嘴唇。

14我告诉那少年,你父亲聋了,是为了你才聋的。少年一下子蹲倒在地上,一只手死死地抓住铁丝网,胳膊被划出了一道血口子,鲜血把袖子染得通红,看得出,他的心在流血。

15那少年被遣送到长江边的一个农场服刑,他的父亲每个月都要到千里之外看儿子。农场离车站还有十里,得走一个多小时。一次回来的路上,不知是碰上了风雨,还是因耳聋听不见汽车的鸣笛,父亲被一辆大卡车撞死在路旁。也不清楚那个不争气的儿子知道不知道。

16父亲是一部大书,年轻的儿女们常常读不懂父亲,直到他们真正长大之后,站在理想与现实、历史与今天的交汇点上重新打开这部大书的时候,才能读懂父亲那颗真诚的心。

17歌德说:“能将生命的终点与起点连接到一起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我想说,你那生命的起点是父母亲用血肉铸成的,它不仅属于你,也属于你的父母,属于整个人类。能把自己的生命和父母的生命,以及全社会连在一起的人才是伟大的人。

23.第①段文中画线句的含义是:(2分)

答:                                

24.为什么说世界上父爱更崇高更伟大?(摘引原文语句回答)(2分)

答:                                

25.在儿子死后,钢琴家寄托哀思的方法:(4分)

                ②                

                ④                

26.“读不懂父亲”指的是:                     

  “认识父亲”指的是:                      (2分)

27.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2分)

答:                                 

试题详情

(二) (17分)

①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②她从巴颜喀拉山起步,接纳千溪百川,一路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山东、河南等九省区,注入hàohàn的大海。③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昂首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土地上。

   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殷代以后,黄河中下游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展、人口fányǎn较快,政治文化也较先进,因此,黄河流域成了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生长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在黄河中游。后来建立夏、商、周王朝的都是他的hòuyì,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之为“中华”。现在,“中华”又成了整个中国的代称。

   黄河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创立基业的地方)之一,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黄帝族就开始使用彩陶。从河南渑池仰韶村、西安半坡村等地发掘出的古代文化遗址中,可以见到大约5000年前人们使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居住的木结构房屋,储粮的窖穴,以及许多图案精荚的彩色陶器。这些地下出土的资料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高超,A被人们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B

   我国历史上七大古都中的安阳、西安、洛阳和开封,都在黄河流域。以古都长安为中心的唐代文化,C影响着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邻国的文化。

   黄河,以丰富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她身旁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黄河,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文化的发源地。

16.根据拼音填写词语,依次为               。(3分)

17.文中横线上的九个省区,是黄河流经的地方,其中两省位置顺序有误,请改正为:               (2分)  

18.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黄河为什么能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2分) 

答:(1)                               

(2)                               

19.将“曾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一句,还原于“A、B、C”三处中最恰当的一处,这处是    处。(2分)

20.文中加点的词“相传”和“之一”用语准确有分寸,请简要说明。(2分)

答:                                

21.给文章加上一个恰当的题目。(2分)

答:                                

22.一代伟人毛泽东曾站在黄河岸边,面对浊浪滚滚的河水,沉思良久,说: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如何治理好母亲河,简要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                                  

                                      

                                      

试题详情

(一)(13分)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9.“我”没有对阿长说起《山海经》的事的原因是什么?试用原文回答。(1分)

   答:                                

   10.当长妈妈把一包书递给我时,“高兴地说”的原因是         。(2分)

   11.为什么“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2分)

   答:                                 

   12.“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神力”指什么?(2分)

   答:                                 

   13.从阿长给“我”买《山海经》这件事上,你看出了她什么性格特征?(2分)

   答:                                 

14.选文部分“我”的心理活动是发展变化的,试写出其变化轨迹。(2分)

答:                                  

15.请说一说画“   ”线句子的含义。(2分)

答: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