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18977  418985  418991  418995  419001  419003  419007  419013  419015  419021  419027  419031  419033  419037  419043  419045  419051  419055  419057  419061  419063  419067  419069  419071  419072  419073  419075  419076  419077  419079  419081  419085  419087  419091  419093  419097  419103  419105  419111  419115  419117  419121  419127  419133  419135  419141  419145  419147  419153  419157  419163  419171  447348 

5、与“呷浪之鳞”修辞手法相同的项是(  )

A、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B、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C、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D、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解析:“呷浪之鳞”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与它相同修辞方法的是 C。

答案:C。

我综合  我发展

试题详情

4、翻译下列句子。

(1)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引导我们对一些表意丰富的句子进行翻译,通过翻译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了解作者描写的景物的特征。注意词类活用和句中运用的修辞方法。

答案:(1)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美好的样子就像刚擦过一样,鲜妍明媚,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髻鬟一样。

(2)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可以看到。

(3)凡是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呼吸的鱼,都悠然自得,所有的动物都洋溢着喜悦的气息。

试题详情

3、解释加点的词。

(1)冻风时(     )  (2)局促一室之内(     )

(3)土微润(     )  (4)波色明(     )

(5)鳞浪层层 (     ) (6)娟然如拭(     )

(7)柔梢风 (     ) (8)以游事(     )

解析:本题引导我们对课文中的重点的字词进行的解析,平时要注意对这些字词的积累和记忆。

答案:(1)起  (2)拘束  (3)肥沃  (4)初,始  (5)像鱼鳞似的浪纹。(6)美好的样子  (7)开,分散  (8)坏,耽误。

试题详情

2、《满井游记》选自     ,作者_________是_________代文学家,他与其兄_________,其弟_______合称“公安三袁”。他们认为文学应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答案:《袁中郎集笺校》 袁宏道  明  袁宗道  袁中道

试题详情

1、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地yān    鳞 liè   女qiàn   者jiǎn

B、花节zhāo  脱笼之 hú  事 huī  面huì

C、飞沙走lì  而歌者léi  呷浪xiā    能无纪wū

D、廿二日niàn 髻鬟jìyuán  品míng   沙bào   

解析:D项中“鬟”应读“huán”;“曝”应读“pù”。

答案:D。

试题详情

2、本文描写了北国早春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厌弃喧嚣尘俗的都市官场生活和寄情山水的情怀。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美鉴赏]

写景抒情,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满井游记》也不例外。作者在本文中集中表达的是亲近大自然,热爱春天的情感,但并非直白的抒情,而是把它融入在春回大地,万物欣欣向荣的美丽图画中。

第一段作者写春寒的料峭,看似与游览满井没有丝毫的联系,实则为游览行为作了铺垫,表现了作者经过一冬的“囚禁”,渴望走向大自然的心情。而且本段对天气的描写也与下面作者在“天稍和”之后游览满井时的景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文章的第二段用寥寥数百字描绘了一幅北国初春风光图。作者在捕捉初春时节富有特征的景物时,运用了贴切而新奇的比喻,令读者拍案叫绝。比如“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形象地表达了作者从局促小屋投到大自然怀抱的欣喜、舒朗的心清。那里冰冻初解,水波粼粼,山色晴和,明净如洗;杨柳随风摇曳,麦苗破土而出;游人或喝茶饮酒,或唱歌骑驴,其乐无穷;鱼儿悠然嬉戏,小鸟怡然曝沙。凡作者笔下所描写的景物、动物,都被赋予了人的感情,使读者感到十分亲近、十分美好。这幅优美的暮春风景图中,渗透了作者的欣喜之情,作者犹如鱼儿、小鸟那样怡然自得。而这正是他“独抒性灵”理论的具体体现。《满井游记》典型地体现了袁宏道“闲适”的思想。

[问题探究]

问题:课文最后一段,是写游满井后的感受和写此文的目的,可否删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思]我们可从文章思想内容、结构上看,是否有删去的必要。同学们再查找袁宏道的其他作品,了解他的写作风格,更好地表述理由,阐明自己的观点。

[探究]第一步:表明观点:最后一段不该删。原文有三段,第一段写燕地的气候特征和自己想出游而“不得”的心情。第二段是全文重点,写游满井所见秀美的初春景色和游人的雅兴。最后一段抒发感受,自有其佳妙之处,删去诚为可惜。

第二步:从思想内容上看。最后一段第一大句抒发了士大夫的闲适之情与官场失意之慨,略带自慰、自嘲、自傲之意。第二大句中的“余之游将自此始”,俨然是一庄重声明,表现了作者对“城居者”尘俗喧嚣生活的不满和对山石草木幽景的憧憬。这一段,看似闲笔,其实与上文有内在的联系。它回应了首段,并与之一道对第二段进行了烘染映衬,即突出了描摹满井初春的美景,正是为了寄情山水;而寄情山水,又是为了表达官场的不得志。如果最后也不点明主旨,那么单纯地写景又有多少意义呢?如果行文只到“城居者未之知也”为止,那么袁宏道独特的性灵和空灵飘逸的审美情趣又在何处呢?因此,文末两句不是蛇足,实有画龙点睛、升华主题之妙。

第三步:从文章结构上看。这第三段紧承第二段末尾的“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的议论,并推进一层,再起波澜,由议景转到议政,从而呼应了第一段。而末段所展示的袁宏道的闲适、惬意的心情,恰好与首段的“局促”难耐形成鲜明的对照。一句话这首末二段烘染映衬中段,实有两宾夹一主,以宾衬主之妙。

第四步:从作者其他散文的结尾看。袁宏道在《答李元善》中说:“文章新奇,无定格式,只要发人所不能发,句法、字法、调法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此真新奇也。”他身体力行,写文章无定格式,注意“发人所不能发”,只要有“新奇”动人的内容就行。如在《晚游六桥待月记》中,先概写西湖朝夕的“最盛”之景。接着描写梅与杏桃的“相次开发,尤为奇观”,从而渲染出一种特定的环境氛围,为写月景作了铺垫。再写“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的游人,重在表现他们(她们)的庸俗低下,为下文抒写自己“待月”时高雅“浓媚”的自然情趣进行反衬。最后,在以上层层蓄势、铺垫映衬的基础上,正面描写“六桥待月”的美景,从而最好地展现出作者的“别是一种趣味”。到此,顺势发出两句议论“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以此收束全文,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耐人咀嚼,余韵无穷。又如他的《佛手岩至竹林寺记》其写法也极独特,主要不在记游庐山,而是铺写他多次梦游仙境的情状,对仙境、仙僧极尽赞美向往之笔,这就反衬出当时尘寰的污秽。文末,也是顺势议论,点明主旨:“噫余安知兹游之不为梦也!”这里,巧妙地把尘世与梦境合而为一,在扑朔迷离的状态中,让人们从作者梦境里尽情享受仙境的圣洁,自然也就厌恶现实的黑暗。《满井游记》末段的议论是如此,都是凸现主旨之所在。因此可以这样说,袁宏道的篇末点睛之笔,是他游记小品中“独抒性灵”的一种独特风格和表现艺术,是他“无定格式”中的“有定格式”,我们应从《满井游记》中了解他的性灵全貌。

自主广场

我夯基  我达标

试题详情

 可以图示为:     

满 井 游 记

                城中早春  余寒犹厉             

                     高柳夹堤   春水、春山、柳条  心情:

               满井春色  土膏微润   麦田、游人、鸟   若脱笼之鹄

                    一望空阔   

                抒写性灵  表明寄情山水的意趣

[主旨探讨]

对本文主旨有如下表述;

1、本文是一篇记叙初春景色的抒情散文,作者以饱富情感的笔调叙写了他与友人们一起游览满井的所见所闻所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春之美景图,充分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心性。

试题详情

2、“夫不能以游堕事”至“己亥之二月也。”

剖析:本段以议论作结,再次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兴趣。“夫不能以游堕事”这是对那些热衷于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他表明自己和庸俗之人的区别,“惟此官也”的“惟”颇有独傲自慰的味道。最后一句,看似闲笔,作者不过交代了为什么作此文,这是游记的通常写法。透过文章的表层,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就会发现,这个“近”指的并不完全是可见的两地间的距离,还有作者心灵与自然的贴近。作者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却给他以慰藉,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于是,在记游之后,作者又借题发挥,抒发了物我交融的感受。

[结构简析]

可以分为三部分: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