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5.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两次运用了\'刻意\'一词。母亲的\'刻意\'夹冬菇和\'我\'的\'刻意\'夹冬菇,其起因是完全一致的。
B.第⑽段中\'这种绚烂的风采是独树一帜的\'一句,意在表明妈妈做的\'冬菇焖鸡\'不仅鲜美爽口,而且口味独特。
C.第⑾段中\'果然便养成了\'耳听八面\'的能力\'一句,说明吃冬菇确实能使人听觉敏锐,从而印证了母亲的话。
D.全文以冬菇为线索,自始至终记叙了\'我\'童年时吃冬菇的事,情节完整,语言华丽,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14.这篇散文温馨感人,请你联系全文回答下列两题。
⑴本文通过对吃冬菇这件事的回忆,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本文语言很有特色。你最喜欢哪一处(句)?请找出来并作点分析。
13.冬菇如此味美,作者为什么又在第⑾段中说希望\'自己不曾吃过那么多的冬菇\'?
12.文章用\'聪明\'和\'慧黠\'来形容母亲,你认为它们具体表现在哪里?
大地的耳朵(2005年盐城试题)
⑴小时候,讨厌冬菇,嫌它丑。黑黑的一朵,像巫婆身上诡谲的袍子,每每在饭桌上见到它,筷子总绕道而逃。弟弟受我影响,也把冬菇当敌人。
⑵妈妈的拿手好菜是冬菇焖鸡,我一见便皱眉,觉得大好鸡肉被那可憎的冬菇白白糟蹋了,感觉上就好似香喷喷的一锅白粥,无端掉入了黑漆漆的老鼠屎。
⑶聪明的妈妈,察觉了我和弟弟的异状。有一回,刻意用筷子夹起一朵冬菇,微笑地问:\'你们看,这像什么?\'
⑷我闷声闷气地应道:\'黑色的鬼。\'
⑸弟弟鹦鹉学舌,也说:\'像鬼,黑色的鬼。\'
⑹妈妈好脾气地应道:\'冬菇不是鬼啦,它是大地的耳朵。\'
⑺嘿,大地的耳朵?这个新鲜的比喻霎时把我和弟弟的好奇心全撩起来了,我俩齐齐竖起耳朵来听。
⑻妈妈饶有兴味地说道:\'人间每天都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发生,大地好奇,便把长长的耳朵伸出地面来听。\'经妈妈这么一形容,那朵圆圆的冬菇落在眼里,果然像一只铆足全劲来偷听的耳朵。妈妈继续说道:\'大地的耳朵,听觉敏锐,你们吃了它,同样可以拥有耳听千里的能力!\'
⑼耳听千里?呜哇,太棒了呀!我和弟弟的筷子,都不约而同伸向盘子里那一只只\'大地的耳朵\'……
⑽万万没有料到,这一吃,便上瘾了。品质上好的冬菇,硕大肥厚,一触及嘴唇,便有一种绵密温厚的感觉。在与鸡肉长时间焖煮的过程中,它吸尽了肉的精华,吃起来像是一块嫩滑的黑色油膏,但又绝对没有脂肪那种油腻感,这种绚烂的风采是独树一帜的。
⑾盲目地相信冬菇有助听觉,吃着吃着,果然便养成了\'耳听八面\'的能力。然而,有时,不小心听到了一些飞短流长的谣言,听到了一些令人义愤填膺的负面消息,听到了一些叫人恶心的言谈,我便衷心希望,自己不曾吃过那么多的冬菇。
⑿小小一道冬菇焖鸡,盛满了童年的快乐回忆,还有温馨的伦常亲情。每回闻到那一股熟悉的味道,母亲慧黠的笑容,便清晰浮现。我们在无数无数半真半假的故事中成长,我们在一则一则美丽的谎言里接受了许许多多原本为我们所抗拒的东西,那样的一个成长过程,幸福而美好。而全心全意的相信冬菇是\'大地的耳朵\'的那些岁月,是人生的无尘岁月,澄净明洁。
⒀一日,我刻意用筷子夹起一朵冬菇,微笑地问:\'看,这像什么?\'
⒁孩子缺乏我天马行空的想像力,老老实实地应道:\'像冬菇。\'
⒂我说:\'不是啦,它们是大地的耳朵……\'
(选自《读者》2005年第9期,有改动)
11.文章开头几段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我\'和弟弟对冬菇的讨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0、对上文大意概括恰当的是哪一项( )
A.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行船情景。
B.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景物描写。
C.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心理活动。
D.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见闻和感受。
9、从第1、2、3段中各找出一处直接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用横线标出,然后分别从括号里选出能恰当概括“我”的心理活动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第1段 (活泼 轻松)
第2段 (急切 焦虑)
第3段 (惘然 陶醉)
8、对上文内容理解正确的是哪两项( )
A.第1段第三句的“点”、“磕”、“退后”、“上前”等词生动地表现了少年们驾船技术的熟练。
B.上文有三处写到“豆麦”,都是为了说明夜气里清香的来源。
C.第3段中的“他”指的是“那声音”,“那声音”指的是第2段中的“歌吹”。
D.作者在第4段中用“果然是渔火”、“也不是赵庄”澄清了第2段所写的“渐望见依稀的赵庄”、“料想便是戏台”的猜测,表现了作者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
7、第2段中加点的词“跑”与第1段的哪个词相呼应?这两个词都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形?
6.“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读选文,回答问题: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汽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