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22201  422209  422215  422219  422225  422227  422231  422237  422239  422245  422251  422255  422257  422261  422267  422269  422275  422279  422281  422285  422287  422291  422293  422295  422296  422297  422299  422300  422301  422303  422305  422309  422311  422315  422317  422321  422327  422329  422335  422339  422341  422345  422351  422357  422359  422365  422369  422371  422377  422381  422387  422395  447348 

 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A.暗示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产物。

B.暗示通往桃源的路曲折而遥远。C.暗示庸俗的人是无法进入美好的境界的。

 D.暗示桃花源已经绝迹了,无法寻觅。             

1.《桃花源记》作者             (朝代)著名诗人。

试题详情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渔人甚异之

   C.闻之,欣然规往    D.具答之

试题详情

  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初极狭,才通人。

  ③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④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⑤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⑥便舍船,从口入。

  ⑦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⑧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A、③②④⑥⑧⑦①⑤   B、④③②①⑥⑦⑤⑧

   C、③⑥②④⑦⑧①⑤   D、⑤③⑦⑥①④⑧②

试题详情

A.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B.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C.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未果,寻病终

D.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试题详情

 ①《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他名 ,字 ,是 时期的诗人。《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 ,也是成语 的由来。(无答案)鄂教版

 ②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试题详情

1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请在病句上直接修改。(2005年广东省课改区试题)

A、我们要时刻牢记交通法规,确保自己与他人的安全,行安全路,做文明人。

B、我们的校长很年轻,大概三十岁左右。

C、我们只有相信自己的能力,才能在各种考验前充满信心。

D、有专家指出,运动量过少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

试题详情

14.语言运用。(2005年莆田课改区试题)

(1)读下面一则幽默,按要求作答。

  难以从命

一位女生坐在座位上,嘴里拼命地嚼着口香糖,脚却伸到课桌旁的通道里,被老师发现了。“玛丽!”老师严厉地大声叫她。“老师,什么事?”这位女生问。老师正色道:“把口香糖从嘴里吐出来,把你的脚放进去!”

修改划线处老师的话语,使之句意明确,让女生不会难以从命。

改句:

(2)5月15日,第九届苏迪曼杯世界羽毛球混合团体锦标赛的决赛上,福建籍选手林丹以2:0战胜对手陶菲克,为中国第四次捧起“苏迪曼杯”扫除了障碍。现请你给林丹发一封E-mail表示祝贺。收件人地址:lindan@

要求:信中必须选用“冷静、敏捷、精湛、精彩、赞叹”中的三个词语;字数50左右。

试题详情

13.你读过一些课外名著,请按提示完成下面的填空。 (2005年安徽省课改区试题)

(1)《水浒》中叙述了好汉 “大闹野猪林”的故事。

(2)《西游记》主要记叙唐僧师徒四人战胜各路妖魔鬼怪  的故事。

(3)《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英国作家  。

试题详情

12.晶析“意在笔先者,定则也”一句,根据你的理解与感悟,自拟出一道题目(可联系个人生活实际),并作出解答或提示。

题目:

解答或提示:

试题详情

1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在后面括号中分别打上“√”或“×”。

A、作者认为:画竹有三个阶段--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手中之竹”是作者情感的体现,是作者对生活原型的提炼与改造。( )

B.文中“总之”一词有总结上文的作用,它表明:“意在笔先者……化机也”是对上文内容的总结,并作结论上的深化。( )

C、“独画云乎哉”是反问句,作者却用上了感叹句,其主要作用是增强反问色彩(否定含义),使表意更深刻、更让人深思。( )

D.“独画云乎哉”一句用在结尾的作用有:⑴表明作者的见解并非只停留在画竹上;⑵留下思考的余地,引起读者思考。( )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