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22202  422210  422216  422220  422226  422228  422232  422238  422240  422246  422252  422256  422258  422262  422268  422270  422276  422280  422282  422286  422288  422292  422294  422296  422297  422298  422300  422301  422302  422304  422306  422310  422312  422316  422318  422322  422328  422330  422336  422340  422342  422346  422352  422358  422360  422366  422370  422372  422378  422382  422388  422396  447348 

1、陶渊明  东晋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①感到诧异  ②详细  ③走尽  ④计划  ⑤到、谒见  ⑥实现  4、①古:妻子儿女  今:妻子;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无出路的境地  ②古:交错连通  今:邮电和运输业的总称  ③古:更不必说  今:表条件的连词  5、①沿着  ②整齐的样子  6、①渔人对此感到很奇怪  ②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③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7、①豁然开朗②鸡犬相闻  ③怡然自乐  8、C  9、活动、穿戴、心情  10、着重写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环境,由此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晋太元(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中,武陵(武陵:郡名,现在湖南省常德市一带)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落英:坠落的花瓣)缤纷(缤纷:繁多交杂的样子)。渔人甚异之(异之:对此感到诧异)。复前行,欲穷其林

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

林尽水源(林尽水源:(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才通人:仅容一个人通过)。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鸡犬相闻(鸡犬相闻:(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黄发垂髫(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以指老人。垂髫,小孩垂下来的头发,用以指小孩。),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要(yāo):邀请)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为具言: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说出)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为:对,向)外人道也。”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这是故事的发展。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顺着。),处处志之。及郡下(郡下:郡里,指武陵),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寻向所志:寻找原先做的标记),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刘子骥:名之,《晋书》有传,说他“好游山泽”。),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规:计划)往。未果(未果:没有实现),寻(寻:不久)病终。后遂无问津(问津:问路,这里的意思是探访、访求。津,渡口。)者。

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这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行”,指船行。“忽”,说明是偶然的。“之”,指见到的景象。“异之”,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穷”,穷尽,走到头。

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豁然开朗”总写渔人的感受。接着写渔人看到的桃源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

“乃大惊”,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乃,竟然。

“妻子”,指妻子、儿女。“妻”“子”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妻子”

“焉”,在这里相当“于之”,即“从这里”。渔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人为什么“叹惋”?可联系上下文推想。

“语”,旧读yù,告诉。“语云”,告诉(他)说。“语”字后面省略了一个“之”字。“志”,同“”,做标记。“诣”,到……去。“如此”,像这样。

刘子骥,与陶渊明同时代的人,把他写进去,表示事情真实可靠。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设下悬念:迷路了,会怎么样?“忽逢桃花林”,为之一喜(一折)。接着写桃林美景,“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又设下悬念:走完桃林了吗?桃林前面是什么地方?“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又为之生疑(二折)。接着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行动。“初极狭,才通人”,又设下悬念:里边有什么,能走得通吗?“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为之一惊(三折)。接着写美好的世外桃源,介绍了桃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渔人辞去时,“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又设下悬念:渔人出去后对外人说了吗?“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又为之遗憾(四折)。“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又设下悬念:找到了吗?“不复得路”,又为之迷惑不解(五折)。全文不过三百来字,却写出这样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语言够精练的了。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虽然是虚构的,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它所描绘的“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当然,这种理想境界,不过是一种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而且是一种不可实现的空想。我们不去苛求古人,但不能不认识到这一点。

关 于 练 习

试题详情

10.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试题详情

9.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试题详情

8.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

A 比喻     B 夸张    C 借代     D 对比 

试题详情

7.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

1           2           3          

试题详情

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                      

②林尽水源: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试题详情

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缘:            ②俨然:          

试题详情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渔人甚异之  (    )  ②具答之(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     )  

④欣然规往(     )   ⑤诣太守 (     )       ⑥未果,寻病终(     )

试题详情

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