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22365  422373  422379  422383  422389  422391  422395  422401  422403  422409  422415  422419  422421  422425  422431  422433  422439  422443  422445  422449  422451  422455  422457  422459  422460  422461  422463  422464  422465  422467  422469  422473  422475  422479  422481  422485  422491  422493  422499  422503  422505  422509  422515  422521  422523  422529  422533  422535  422541  422545  422551  422559  447348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这样的世道真可悲啊!难道只是这架琴(有这样的遭遇)吗?(各种各样的事情)没有一件不是这样啊(注意:第一句是主谓倒装句式;:"岂……哉"是反问句式;"莫"是不定指代词;''然"是指事代词)   

试题详情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级焉;又谋诸篆工,作古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1.解释词语  (1)弦而鼓之:弦:琴弦。这里作动词用,装上弦。   (2)抱以适市: 道:任 

试题详情

1.《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篇古代 寓言,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2.①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②愚公自信能移山的理由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③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④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型细节是: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3.概括第二段段意。 叙述了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论点。   4.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士石何(用原文填写)   愚公动摇了吗?为什么?没有,他相信两座山能移走愚公相信两座山能移走,他的根据是什么?(用原文)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两种观点辩论的结果怎样?你怎么看出的?愚公战胜了智叟。"河曲智叟亡以应"。 5.翻译句子(1)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可开窍,连寡妇孤儿都不如    6.文中的"笑"和"长息"的表达作用是什么?"笑"表现了智叟自作聪明和对愚公的讥讽。  "长息"表现了愚公胸有成竹和对智叟的批评。7.结尾说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的是什么?指愚公移山的决心和实际行动(意思对即可)   8.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局是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也是不可能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其目的是: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试题详情

(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甲文中赞美莲花品质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乙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惟吾德馨。2、乙文中作者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其用意是以古代明贤自比,表明自己虽身居陋室,却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3、翻译句子。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试题详情

1.本文作者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2.用"/"给第二段文字断句。(注意:此题不要求加标点)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3.解释词语。①可爱者甚  )  ②出淤泥而不沾染   ③清涟而不妖:洗涤  ④陶后鲜有闻:  ⑤不不枝 : 长蔓(牵牵连连)  ⑥香远清 :更加 4.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出淤泥而不染。  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香远益清。5.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  品德高尚的人6.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喜爱的原因。①最喜爱的花是:(写出花名即可)

②喜爱的原因是:(用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如莲:君子;菊:隐逸;牡丹:富贵)7.翻译句子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菊花的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8.①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②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衬托莲花的高洁可爱。③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9.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提示:针对某一种观点或将两者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

试题详情

1.文章的作者是唐朝诗人刘禹锡。2.解释词语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②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调弄,这里指弹。3.翻译句子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人帘里。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5.①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②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6.请写出你的居室(无论你是有自己独居的小天地,还是和家人或亲戚、同学合住一室)最值得你骄傲的地方,并说明理由。这道题开放性强。值得骄傲的地方,可以是环境、房间布置、人物,还可以是情感等抽象的东西。 7.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此题亦有开放性。围绕"物质生活再丰富,也需要高尚的精神生活。

试题详情

3.对文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俄而"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具有衔接前后事件的作用。B.这段写声音的顺序是由小到大,从屋内到屋外。C.这段用五个"百千"极力渲染火场和大厅里声音的嘈杂,从而表现口技者技艺高超。D.这段主要内容是写表演者以口技摹拟失火、救火时发出的各种声音。4.有关宾客的描写能否删去?为什么?不能。因为描写宾客的反应是从侧面烘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试题详情

1.解释词语①名:  说出  ②股:  大腿③走:  逃跑  ④之:     2.用"/"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试题详情

1.选文节选自《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或陶潜)是东晋著名诗人。将选文第①段空的原文填在下面的横线上: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 , 芳草鲜美 , 落英缤纷。   2.翻译句子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带领妻子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③林尽水源:(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⑤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⑤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3.有些成语出自选文所在的课文,请写出其中的两个:世外桃源、无人问津、豁然开朗、不知有汉等。   4.解释词语  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和儿女。  便还家:同"邀",邀请   5..从文中理出"渔人"的行踪,用简洁文字概括出来。  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6."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请用简短文字回答。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7.第三段文字主要写两方面内容,一面写写村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社会风尚(或写桃花源中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和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睦关系),一面写写村人自叙秦时避难来此经过(或写桃花源中对战乱的厌恶和对没有压迫剥削的社会理想的追求)。  8.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原因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9.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谈谈你的理解。 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的宁静祥和。

试题详情

1、选文中A、B、C处应依次填入的一组词语是[C]A、惶惑 战战兢兢 小心谨慎B、迷惑 畏畏缩缩   认真仔细  C、惶惑 抖抖索索 小心翼翼D、恐惑 颤颤巍巍   谨慎细致 2、"干燥的火柴头"去掉可以吗?它在句中有什么表达作用?不可以。干燥的火柴才能使用,表现了无名战士舍命保住火柴的崇高精神和重要意义3、文中写那同志数七根火柴用了很长时间,为什么?为了突出火柴的珍贵和它的重要作用,也能表现出无名战士心里一直在想着部队,想着部队的生命--火柴4、文中在描写"那同志"时,标序号的语句分别运用了怎样的方法?①细致的动作描写和比喻 ②感人的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5、文中加横线句子的作用,下边的分析哪项不恰当[C] A、表现无名战士转交火柴时的严肃和慎重B、表现无名战士对党和革命的无限忠诚C、表达无名战士对卢进勇在生命的危急关头救助自己的感激之情D、表明无名战士殷切希望卢进勇将火柴与党证交给部队党组织6、文中标红动词"捧"和"盯"用得好,为什么?捧的动作是手大面积的拿着,这样更能突出无名战士对火柴及至部队的爱和忠诚。 盯是用眼睛不停的看一个地方,表现出无名战士殷切希望卢进勇将火柴交给部队,感情真实、感人 7、 第二段中比喻句如何理解?将火柴比喻成跳跃的火焰,表示当卢进勇看到这就是部队几天来就缺少的火种时的那种欣喜,那种激动的心情和那种温暖的感觉,那种希望的火焰。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