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22370  422378  422384  422388  422394  422396  422400  422406  422408  422414  422420  422424  422426  422430  422436  422438  422444  422448  422450  422454  422456  422460  422462  422464  422465  422466  422468  422469  422470  422472  422474  422478  422480  422484  422486  422490  422496  422498  422504  422508  422510  422514  422520  422526  422528  422534  422538  422540  422546  422550  422556  422564  447348 

1.全文的论点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2.文章用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做论据,论证的是:贫贱不能移   3.表明吃了"嗟来之食"后果的一句话是。(填选文中的话)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4."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这里"积极意义"是什么?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5.解释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句话的意思。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  6.文章中哪些话能对下文举事例起提示作用?每个时代都有许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

试题详情

1. "得道者"的意思是施行仁政的人;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2. 划分下边句子朗读的节奏,每个分句只划一处(用"/"表示)。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凭着天下人归顺他的(有利条件),去攻打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5.解释词语  

 (1)委而去之  委:放弃   (2)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6.翻译句子。  (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6.孟子认为克敌制胜的最主要条件是"人和 "。 7.在孟子看来,"域民"、"固国"和"威天下"应当依靠什么?  依靠"得道"。(或:依靠施行"仁政" )                              

   第六册部分

试题详情

1 解释划横线的字:①天下之忧而忧:在……之前  ②不物喜:天下之忧而忧:在……之前  因为    ③居庙堂之高:指朝廷  ④  进亦忧,退亦忧: 这样   ⑤予求古仁人之心:曾经  ⑥异二者之为:或许    2 翻译: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②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3 划分节奏:先/天下之忧/而忧      4 划分层次,简述每层大意。……退亦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吾谁与归。第一层:说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第二层:表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第三层:表达坚定的志向和对友人的勉励。5 "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6"是进亦忧,退亦有"中的"进"和"退"分别指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7 文中的三个问句依次是设问句、设问句、反问句。8 找出划横线词的同义词:①庙堂之高      ②进亦忧     9. 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点明中心

11.本段表达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一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2.翻译句子。(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界事物的好坏或自己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2)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13.在文中,"进"是指"居庙堂之高","退"是指"处江湖之远"。14.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并指出文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阔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议论

试题详情

1《醉翁亭记》的作者是代的欧阳修,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者在本文中自号醉翁。2.解释词语。环:环绕 谓:命名 意:情趣   山肴野蔌 :野味野菜    觥筹交错 酒杯酒筹交互错杂。  已而:不久     去:离开或离去     谓:为或是    3. 用简短的话概括这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的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四时的的不同景色。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第四段:对全文进行归结。表达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中心主旨)4.第一段"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中的"翼然"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像鸟展翅的样子"或"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5."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  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6."若夫"在这里的意思用现代汉语的说法是要说那,它在文中的结构作用是承上启下。7.文中描写"山间之四时"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8.第三段内容可分为四层。即: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作者在写"众宾欢"之前,先写滁人游,后写太守宴。能表明第三段内容核心的一个词语是:太守醉  。  从第三段内容看,能享受山水之乐的人有:滁人、众宾客、太守   描写"众宾欢"的语句是: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9.第四段"太守之乐其乐"中太守的"乐"的含义是什么?围绕"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或政绩卓著之乐)"即可。    10.第四段文字描写了暮归之时山间夕照全景,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一景色描述出来。不久,太阳落在西山,人影纵横散乱,这是宾客跟着太守回去了,这时树林变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鸟鸣声,游人离去后,鸟儿欢乐起来。   11.第四段文字紧扣一个""字写,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用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12.本文语言形式优美,尤其是对偶句充分体现了汉语言的美感。请以"欧阳修与百姓同乐命"为上联,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拟一个下联。  上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下联:"范仲淹以天下为忧"或"范仲淹先天下而忧"    13.与《醉翁亭记》一样,《桃花源记》也是一篇融写景抒情于一炉,以及脱作者政治理想和美好情感的文章。请写出《桃花源记》中反应桃源人生活环境或社会风尚的语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4. (1)同是写"乐",《醉翁亭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图,抒发了作者政治理想,而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借题发挥,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自己的 政治抱负。(2)与欧阳修齐名的宋代文学家,你还知道谁?写出两个: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15.翻译句子:①山水之 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②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的人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醉了   ③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试题详情

4.第二节从表达方式看,主要属于什么?"归来倚杖自叹息"的"自"该如何理解? 叙事"自"显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与帮助,则世风的凉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深广。5."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包含了什么历史事件?你学过的杜甫哪首诗也与这一历史背景有关,请写出诗名,并谈谈诗人所寄寓情感。.安史之乱 《石壕吏》6.谈谈前几节诗是怎样为后文抒情蓄势的。"群童抱茅",如果不是十分贫困,不会冒狂风抱茅草,"四海困穷",才有结尾的抒情,"归来倚杖自叹息"。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无人帮助,更是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的穷人,"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种种痛苦经历,从茅屋想到战乱国家,从个人的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类似的处境,水到渠成,自然引发结尾的抒情7.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诗人从当时的个人的苦难遭遇,想到天下广大寒士正和他处于同样的命运之中,因此他大声疾呼,希望普天下的寒士都通得到一个不为风雨所动的庇护所,安居乐业。这一方面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对当时现实不满)

试题详情

1.找出第一节中的韵脚。号、茅、郊、梢、坳2."八月秋高风怒号"一句中"怒"用得好,试简析。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3.找出第一节后三句中动态描写的词,从这描写之中,透露诗人当时怎样一种心情? 卷、飞、渡、洒、挂 、飘转;一个接一个动态组成一幅幅画图,牵动诗人的视线和心,透露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

试题详情

7.本段为突出中心人物范进,使用了侧面烘托的方法。从这段中挑出侧面烘托的句子。(1)用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水灌了过来烘托昏厥得怕人。 (2)用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烘托他疯的丑态。 (3)用众人拉他不住烘托他疯的程度。

试题详情

1.选文中的"进学"与"中举"有什么不同?胡屠户对范进"进学"与"中举"的不同态度反映了什么? (1)"进学"指考取生员(秀才),"中举"指考中举人。(前者是州府举行的考试,后者是省一级考试)(2)①胡屠户的势利可鄙以及世态炎凉。②揭示了知识分子热心科举的原因:一旦中举,名利、地位自然不同。2.选文对范进因中举而发疯的描写反映了人物什么性格特点?作者这样写用意是什么? (1)热衷功名无法自拔。(2)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毒害极深,使人性格扭曲。3."好了,我中了!"这句话道出了热衷功名的范进此时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说明。(不超过40个字)宣告几十年贫贱屈辱的生活就此结束,欣喜梦寐以求的的功名富贵一朝到手。4.描写范进喜极而疯的过程,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按照要求,找出相应的语句。(1)烘托范进昏厥时怕人情景的句子是: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水灌了过来。(2)烘托范进走足狂奔的是:众人拉他不住。5。 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段文字的中心意思:范进中举,高兴过度,以至颠疯。 6 请给此段加上一个小标题:中举至疯

试题详情

 "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人群里有人说。"席加洛夫将军?哦!……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只是有一件事我还不懂:它怎么会咬着你的?"奥楚蔑洛夫对赫留金说,"难道它够得着你的手指头?它是那么小;你呢,却长得这么魁梧!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后来却异想天开,想得到一笔什么赔偿费了。你这种人啊……是出了名的!我可知道你们这些鬼东西是什么玩意儿!""……狗是娇贵的动物……你这混蛋,把手放下来!……"

 (乙)果然,10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

1、甲文与乙文在描写人物方面,都动用了语言描写的方法。2、甲文的前一段奥楚蔑洛夫说狗是疯狗、畜牲,后一段说狗是娇贵的动物。由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决定奥楚蔑洛夫对狗的判决的原因是什么?狗的主人是谁3、乙文中的前一段,母亲对于勒的评价是好心、有办法的人,后一段却说于勒是贼、讨饭的。由以上比较,可以看出决定母亲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于勒是否有钱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