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22487  422495  422501  422505  422511  422513  422517  422523  422525  422531  422537  422541  422543  422547  422553  422555  422561  422565  422567  422571  422573  422577  422579  422581  422582  422583  422585  422586  422587  422589  422591  422595  422597  422601  422603  422607  422613  422615  422621  422625  422627  422631  422637  422643  422645  422651  422655  422657  422663  422667  422673  422681  447348 

(二)翻译下面画线的句子。《4分》

10.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智子疑邻》)

II.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拒子矣,吾不言。”(《公输》)

试题详情

(五)

①香格里拉在中国!直到九十年代,世界才知道她的准确方位。半个多世纪之前,英语辞典里并没有香格里拉这个单词。香格里拉就是从我们身边的一个寂静的角落,越过了横断山,越过了青藏高原,越过了亚欧大陆,越过了海峡和海洋,登上了北美新大陆,从美国一位学者的考察资料里,走进英语世界,走进英语辞典里去的。

②香格里拉在哪儿?她是个虚构的乌托邦,还是确有此地?她开始被世人关注,是缘于意大利籍的俄国导演顾彼得一九三七年拍的一部电影《被遗忘的王国》。影片中这个叫香格里拉的地方,四周有高原雪山、蓝月亮峡谷、森林牧场牛羊,还有与自然和谐依存的民风。她激起了人们寻梦的热情。于是人们开始注意一本小说--电影剧本是根据美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长篇小说《消失的地平线》改编的。小说发表于一九三三年,作者也没有去过香格里拉的地方,他的素材的来源就成了寻找香格里拉的线索。人们这才发现了一个名字,一位学者、科学家的典范,一个不能不对他表示敬意的人;美籍奥地利学者的约瑟夫·弗兰西斯·洛克博士。

③约瑟夫·洛克一八八四年出生于维也纳,十三岁时自修汉语,一九○五年去美国求学,在餐馆里刷过盘子。后来掌握了七八种语言,能读梵文,在夏威夷学院任教,获得植物分类学教授学衔,加入美国籍。一九二○年他受美国农业部的委托,到东南亚寻找一种治麻风病的大枫子树。他从缅甸、西双版纳、思茅,走到了丽江。这一方水土立刻迷住了他,一种亲情般的迷恋留住了他,他决定在此定居,把家就安在雪山脚下的玉湖村,纳西语叫巫鲁克,雪山脚下的意思。那时是一九二二年二月。

④从此他在大西南这片植物王国里,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用植物学家自然的心态,从事当地民风、民俗、文化、宗教的人文科学的研究。

⑤后来西方世界称洛克为“纳西学研究之父”。听玉湖村老乡讲,来此地寻梦的人多数是外国人。在洛克故居留言簿上,也多是勾勾圈圈的外文,汉字都写得歪歪扭扭,内容都是表示敬意和赞扬他发现了香格里拉。

⑥洛克无疑是伟大的,是可敬的。但是香格里拉是一个客观自然的存在,洛克到来之前,纳西就有了自己的学者和文化人,换一个角度讲,正是香格里拉的一方水土,改变了一个西方学者的命运,塑造了一个全新的洛克,为什么不能说是香格里拉发现了洛克呢?我看就像他评价他的纳西兄弟一样,称他是“大自然之子”更平等一些,更合适一些,也更符合洛克本人的性情。

⑦我在留言簿上写的是:香格里拉发现了洛克,也同时发现自己。

⑧“让香格里拉发现自己”,这是套用的一个现成句子。拉美的乌拉圭作家爱德华多·加莱亚诺,写过一篇散文《让美州发现自己》,他是有感于西方世界数百年的偏见而写的。在哥伦布的船队到达美洲之前,那片大陆就自然地存在着,后来者占有了“发现”的专利权。“从此以后,印第安人就一直被判为终身有罪”,遭到灭绝性的杀掠。所以他说“一四九二年,美洲被入侵,而不是被发现”。美洲的希望是“自己发现自己的时候”,恢复人和大自然之间的和谐一致的关系和古老的自由习惯”。

⑨我在写留言时,心情和那个乌拉圭人一样,把香格里拉当成了主体,而不是被动面对世界的客体。这样,对于香格里拉来说,问题关键就在于,它是不是“真是”,真是一个美好的真实的存在,或者说它在一天天接近人们希望它的那个境界:“恢复人和大自然之间的和谐一致的关系”。

42、根据文意,作者在留言簿上写的“香格里拉发现了洛克,也同时发现自己”(见

第⑦自然段)有什么深刻含义?(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可适当增删词语)

 答:“香格里拉发现了洛克”的意思是(不超过2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香格里拉发现自己”的含义是(不超过3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文章最后一段说:“我在写留言时,心情和那个乌拉圭人一样”,根据上下文,

这“一样”的“心情”的具体含义是(不超过2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写“香格里拉在中国”,第②段却写“香格里拉在哪儿”,是为了

使文章有波澜,不平铺直叙。

B、作者认为,与其称洛克为“纳西学研究之父”,不如称他为“大自然之子”

更合适些。

 C、在作者的心目中,洛克和哥伦布一样伟大而可敬。

 D、文章的主旨在于揭露西方世界对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偏见。

 E、作者希望香格里拉能保持与自然和谐依存的民风。

试题详情

(四)

 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39、文中“‘人’的价格”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意思解说最贴切的一项是

 A、中国的百姓不偏不倚,有公正之心

 B、中国的百姓不曾把自己定位于“人”的价格。

 C、中国的百姓在战争时期是极其善良的

D、在官与匪之间,中国的百姓无法作出选择,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只能受

人愚弄,任人宰割。

41、“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态,试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三)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 )觉得细腻,( )觉得清闲,潜意识下( )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 )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节选自《故都的秋》)

35、节选文字的第二段的( )中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既 又 但是 还是          B、不仅 而且 虽然 只不过

 C、既 又 并且 也        D、不仅 而且 即使 还

36、选出下面对节选文字的第一段中的语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A、作者写对故都之秋的怀念时,重点写了“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

屋来住着”时的所见所感,而对于“陶然亭”等名胜则一笔带过,其原因

是选择这样的地方,更能体现出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符

合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B、“静对”“细数”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透露出悠闲、惬意,表现

了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

C、文中对牵牛花颜色的评说“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的表达作用是:“蓝色”

或“白色”是冷色,与清晨的“一椽破屋”“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破

壁”等意象协调,突出了寂寞、冷落之感。

D、在“牵牛花底”还要用“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作陪衬,这样

描绘的主要作用是:用白描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牵牛花的特征,充满了

诗情画意,给人以美的享受。

37、作者由秋槐落蕊想起北国之秋。文中另有一处语句,意思和作者的感受相似,

请找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深沉的地方”具体指什么?(借助文中词语作答,不超过35个字)

             

             

          

试题详情

(二)

 郑光,宣宗之舅,其别墅吏颇恣横,为里中患。积岁征租不入,户部侍郎韦澳为京兆尹,擒而械系之。及延英①对,上曰:“卿禁郑光庄吏,何罪?”澳具奏之。上曰:“卿拟如何处置?”澳曰:“臣欲寘②于法。”上曰:“郑光甚惜,如何?”澳曰:“陛下自内庭用臣为京兆,是使臣理畿甸③积弊。若郑光庄吏积年为蠹,得宽重典,则是朝廷之法,独行于贫下,臣未敢奉诏。”上曰:“诚如此,但郑光再三干朕,卿与贷法④得否?不然,重决贷死可否?”澳曰:“臣不敢不奉诏,但许臣且系之,俟征积年税物毕放出,亦可为惩戒。”上曰:“可也。为郑光所税扰乡,行法自近。”澳自延英出,径入府杖之,征欠租数百斛,乃纵去。(选自宋·王谠《唐语林》卷二)

注释:①延英:宫殿名。②寘:同“置”。③畿甸:京都周围附近的地区。④贷法:免除法律惩处。

3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卿如何置 拟:准备,打算     B、是使臣畿甸积弊 理:治理

 C、但郑光再三朕 干:冒犯          D、重决死可否 贷:宽免

32、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①擒而械系之                     ②径入府杖之

A、①擒获后即将其戴上刑具拘禁他 ②径直来到京兆府对他施以杖刑

B、①擒获后即将他拘禁起来 ②径直来到京兆府对他施以杖刑

C、①擒获后即将其戴上刑具拘禁他 ②径直去了郑光家对他施以杖刑

D、①擒获后即将他拘禁起来 ②径直去了郑光家对他施以杖刑

33、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韦澳维护法律举动的一组是

①擒而械系之  ②臣欲寘于法  ③是使臣理畿甸积弊

④臣未敢奉诏 ⑤臣不敢不奉诏 ⑥征欠租数百斛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

34、下列叙评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国舅郑光手下的庄吏犯法被抓,皇帝亲自出面求情,要京兆尹韦澳放人;

韦澳表示不敢奉诏,皇帝就先提出贷法,继而提出贷死,于是韦澳不敢不

奉诏。

B、韦澳虽不敢不奉诏,但还是采取了先施杖刑、征收欠租,然后才放人的办

法,这种既给了皇帝面子,又维护了一点朝廷之法的做法,在当时来说亦

可谓两全之策。

C、皇上之所以将担任户部侍郎之职的韦澳调任京兆尹,是因为京城内外积弊

甚多,只有严于执法的韦澳才有能力将其治理得井井有条。

D、韦澳不敢奉诏的主要理由是,如果对干过许多坏事的郑光庄吏免去重刑,

那么,朝廷的法律就是只对下而不对上;如此,又怎能服人呢?

试题详情

(一)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27、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  B、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C、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D、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28、下列加点词的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幽壑之潜蛟                   B、臣具以表

 C、鱼虾而糜鹿             D、项伯杀人,臣

29、翻译下列句子

 A、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对这段文字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话说得极谦恭得体,又入情入理,很合乎一个“亡国贱俘”的身份,

一片真情沛然从肺腑中流出,读来声声入耳,语语动情。

B、“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是全篇的主题,前文的一切叙述都是为了达到这一

目的的。

C、“愿乞终养”后的两点补充十分必要:一是说明上述处境神人共鉴;二是说

明如蒙恩准,自己“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来报答。这样就表述得十分完

备了。

D、段末“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只是表的一种写作格式,没有

任何实际意义。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