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24119  424127  424133  424137  424143  424145  424149  424155  424157  424163  424169  424173  424175  424179  424185  424187  424193  424197  424199  424203  424205  424209  424211  424213  424214  424215  424217  424218  424219  424221  424223  424227  424229  424233  424235  424239  424245  424247  424253  424257  424259  424263  424269  424275  424277  424283  424287  424289  424295  424299  424305  424313  447348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傅说于版筑之间 举:被举用,被选拔

B.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C.衡于虑,而后 作:发作

D.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在外面,指国外。

试题详情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不同意思:

非不深也。古义:        今义:            

试题详情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困于心,衡于虑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入则无法家拂士

试题详情

3、用“/”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试题详情

2、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  ) 亲戚(  )之  傅(  ) 法家(  )士   

试题详情

达标训练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       ,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                    的政治主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                    的人才观。

试题详情

(四)重点难点突破

1、两文分别阐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你对作者的观点有什么看法?                                 

[析]设计此题,首先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其次,就作者在两篇短文中表明的观点,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谈谈自己的看法,既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能力。 

[参考答案]:

《孟子·公孙丑》  主要阐明了孟子认为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 《孟子·告子》主要阐明了孟子的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人才观。看法(略)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章,作者从作战入手,设举了两个战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客观因素归结为哪几个?作者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饿了解,概括提炼要点信息的能力。

[参考答案] 作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客观因素归结为“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三者中,作者认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和”,即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开头一节共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这些事例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它们对论证本文的论点起什么作用?

                                

[析]设计此题,既有利于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也便于深入理解本章作者在选材、构思上的特点。

[参考答案] 第一节列举了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个人的事例。这些人都是由卑微而显贵,经历过艰苦环境磨练的杰出历史人物,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炼的道理。这六个人的典型事例,为本文要论证的论点提供了典型的事实论据。    

4、比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则短论,在论证方面的异同。

                                

[析]此题意在通过比较,理清两则短文的逻辑层次,进一步加深对两篇短论在写法放的特点的理解。

[参考答案]:

(1)相同点:两篇短论都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2)不同点:两则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文章中间部分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第二则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在论证结构上,第一则采用了总起--分承--最后总结的结构方式,第二则采用的是先分后总的结构方式。 

试题详情

(三)审美鉴赏

居安思危的警戒美

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本是战国时期讨论战争胜负问题时提出的观点,而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因而也适用于政治。直到今天,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仍然是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平等的原则下参与国际事务,一切违背该法则的行为必将以失败告终。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也常被用来勉励人们要居安思危,增强民族忧患意识。这一条条古训无不闪烁着世世代代中国人民自我警戒、自我奋进的美的光芒。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