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24130  424138  424144  424148  424154  424156  424160  424166  424168  424174  424180  424184  424186  424190  424196  424198  424204  424208  424210  424214  424216  424220  424222  424224  424225  424226  424228  424229  424230  424232  424234  424238  424240  424244  424246  424250  424256  424258  424264  424268  424270  424274  424280  424286  424288  424294  424298  424300  424306  424310  424316  424324  447348 

5、用原文回答问题:

①、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②、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的理由是:                         

试题详情

4、指出下列字的意义和用法有别于其他两句的一项。

①于(    )

A、直通豫南,达于汉阴。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②而(     )

A、面山而居。

B、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C、室而谋曰。

③其(   )

A、其如土石何?

B、其妻献疑曰。

C、帝敢其诚。

试题详情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始一焉  (      )        ⑵毕力平(     )                           

⑶杂然相  (     )        ⑷河阳之(      )                                 

⑸渤海之  (     )        ⑹寒暑节(      )                             

试题详情

2、给加点的字注音:

(   )  穷(    )  厝  (    )     

(  )  魁(    )   以应(    )    

试题详情

达标训练

1、《愚公移山》选自《    》,体裁是   ,本成语故事说明了         的道理。作者    ,名   ,郑国人,战国前期   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试题详情

(四)重点难点突破

1、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析]这两问,一是检查对文章内容的了解,从文中概括、提取信息的能力;一是对本文中心的理解、把握。

[参考答案] 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有:

(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切。(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的道理是: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2、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析]这道思考题,从题目与内容的关系入手,引导学生把握本文谋篇布局的特点。

[参考答案]第1段开头的两句话写了“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处位置。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情况,实际上是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写了存在的困难,为写愚公作了铺垫。

3、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析] 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就课文来说,是一个生动的细节描写,设计这道题,是引导读者从一个细微的角度,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参考答案]文章安排这个情节,一方面“遗男”“跳往助之”,表示愚公移山的伟大壮举得到了众人的支持,连小孩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另一方面从表达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跳往助之”四字,把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出来了。

4、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臾”对举,有什么深意?

                                        

[析]关于本文人物命名的寓意,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难点,理解它,有助于加深对本文中心的理解,和对比写法的了解。

[参考答案] 智叟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无穷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显而易见,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5、本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下面哪种说法比较准确,为什么?

A、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魄力和坚强毅力。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认识问题的局限性。

C、反映我国古代哲学中“天人一体”的思想。

D、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团结一致,感动天帝的精神。

答:                                       

[析]设计此题,是为了再次强化对本文寓意的理解,另外要注意神话与迷信的不同。

[参考答案] A。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试题详情

(三)审美鉴赏

别具匠心的对话美

这篇寓言故事,虽是以事明理,但作者在人物语言的描写上颇具匠心。对话,不仅体现了人物各自的鲜明个性,而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如其妻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智叟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两句句式相同,但内容、语气却有很大的差异。再如在情节的发展上,其妻的“献疑”、智叟的“笑而止之”等处对话,都对情节的发展起了恰当自然的推动作用。

试题详情

(二)学法引导

查阅资料,了解《列子》及其作者。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细研课文,通过质疑、讨论等,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并背诵全文。

试题详情

(一)整体感知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故事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试题详情

(摘自《家教周报》作者 江苏省盐明达中学 朱庆和)

23   愚公移山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