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5.小华要参加中考了,他为了给自己增加营养,制定了如下食谱:
主食 |
米饭 |
副食 |
红烧肉 清蒸鱼 花生米 |
饮料 |
牛奶 |
为使营养均衡,你建议应该增加的食物是
A.烧鸡块 B.炒萝卜 C.糖醋鱼 D.烧豆腐
4.水是生命之源,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是每个公民和全社会的责任.下列做法有利于防止水资源污染的是
①农业生产中要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②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③不用含磷洗衣粉 ④将海水淡化
A.①②④ B. ②③④ C.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3.下列关于氧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室常用电解水的方法来制取氧气 B.夏天食物腐烂与氧气无关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黑色固体 D.含氧的化合物可能不是氧化物
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1.下列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变化,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天热吃雪糕时,发现雪糕慢慢熔化 B.把木炭放入冰箱中,冰箱异味消失
C.洗净的铁锅常会出现锈渍 D.在晾干的咸菜表面出现食盐晶体
28.(5分)50g Ca(NO3)2溶液与50g K2CO3溶液混合后,恰好完全反应。经过滤、干燥、称量,得到5g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K2CO3+Ca(NO3)2==CaCO3↓+2KNO3。
请计算:
(1) 参加反应的K2CO3的质量。
(2) 过滤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62 2008年湖北宜昌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化学试题
27.(2分)化肥硝酸铵的化学式为(NH4NO3)。试求:
(1) 硝酸铵中N、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 60 ;
(2) 为了保证某一农作物获得3.5㎏氮元素,则需要 61 ㎏硝酸铵。
26.(13分)复习时,常用专题探究的方法学习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与制取,课堂上老师引导我们回顾了几个探究实验。
探究1:研究常见物质组成
A、B、C都是研究物质组成的实验。从研究方法得知,A实验是利用可燃物消耗瓶内的 49 ,使瓶内压强减小来推测空气里氧气含量的。B实验是通过证明生成物的
50 来推断水的组成的。而C实验与 51 (填实验代号)实验的方法相同。
探究2:研究常见物质性质--氢氧化钠与硫酸是否刚好完全中和
(1) 探索:用玻璃棒蘸取反应后的溶液滴在pH试纸上,发现该溶液的pH<7,说明硫酸过量。
(2) 验证:
实验内容 |
实验现象 |
解释与结论 |
取反应后少量溶液于试管中,
52 |
53 |
证明研究结论正确 |
写出(2)出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 54 。
探究3:研究常见物质制取--制取氢氧化钠溶液
小京同学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过滤后得到无色溶液,他说:“我制得了氢氧化钠溶液!”
小欢同学却说:“这种无色溶液中不一定含有氢氧化钠。”他提出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用试管取无色溶液少许,滴入2滴无色酚酞试液 |
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
无色溶液中含有 氢氧化钠 |
小妮认为小欢的实验方案也不严密,不能证实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理由是
55 。
小妮设计了另一个实验: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56 |
57 |
无色溶液中确实 含有氢氧化钠 |
我认为:小欢和小妮的实验是为了证实小京结论的可靠性,小京的结论不可靠,原因
是 58 。显然小妮的实验可靠性比小欢的实验好,原因是 59 。
25.(6分)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图是关于盐酸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 ”表示一种物质转化成另一种物质,A、C属于不同类别的化合物。完善这个知识网络:
(1) 写出A、B、C的化学式:
A 45 ;B 46 ;C 47 。
(2) 根据自己得出的知识网络写出
一个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
48
24.(11分)碳与碳的化合物在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
(1)右图是碳原子结构示意图,碳原子的质子数是 38 ,碳元素在
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 39 周期。
(2) 古代用墨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虽年久仍不变色,原因是墨中主要成分碳具有 40 性。右图是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大试管中的反应体现了碳的还原性,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1 ,单质碳的还原性可以用于冶金工业。
(3) 二氧化碳能参与光合作用完成大气中的“碳循环”,但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上升,会使全球变暖,从而导致 42 。蔬菜大棚用作气肥的二氧化碳,可用多种方法制得,例如可以用稀硫酸与碳酸氢铵(NH4HCO3)反应制得,反应后生成硫酸铵、水和二氧化碳,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3 。
(4) 研究发现: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如:一氧化碳也能还原氧化铜,也有还原性。从化学反应前后碳元素化合价的变化特点分析,一氧化碳和碳都具有还原性的原因是 44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