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5.将51.2gCu完全溶于适量浓硝酸中,收集到氮的氧化物(含NO、N2O4、NO2)的混合物共0.8mol,这些气体恰好能被500mL2mol/LNaOH溶液完全吸收,生成的盐溶液中NaNO3的物质的量为
(已知:2NO2+2NaOH=NaNO3+NaNO2+H2O;NO+NO2+2NaOH=2NaNO2+H2O)
A.0.2mol B.0.4mol C.0.6mol D.0.8mol
24.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将甲和乙两种混合气体同时通入过量的丙溶液中,一定能产生沉淀的组合是
序号 |
甲 |
乙 |
丙 |
① |
CO2 |
SO2 |
石灰水 |
② |
HCl |
CO2 |
石灰水 |
③ |
CO2 |
SO2 |
Ba(NO3)2 |
④ |
NO2 |
SO2 |
BaCl2 |
⑤ |
CO2 |
NH3 |
CaCl2 |
A.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3.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分别放在甲、乙两烧杯中,各加等质量的铝,生成氢气的体积比为5:6,则甲、乙两烧杯中的反应情况可能分别是
A.甲、乙中都是铝过量 B. 甲中铝过量、乙中碱过量
C. 甲中酸过量、乙中铝过量 D. 甲中酸过量、乙中碱过量
22.在复杂体系中,确认化学反应先后顺序有利于解决问题。下列反应先后顺序判断正确的是
A.在含等物质的量的AlO2-、OH-、CO32-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AlO2-、Al(OH)3、OH-、CO32-
B.在含等物质的量的FeBr2、FeI2的溶液中缓慢通入Cl2:I-、Br-、Fe2+
C.在含等物质的量的Ba(OH)2、KOH的溶液中通入CO2:KOH、Ba(OH)2、BaCO3
D.在含等物质的量的Fe2+、Ag+、Cu2+、H+的溶液中加入Zn:Ag+、Cu2+、H+、Fe2+
21.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如下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瓶中盛满水,从B口进气,用排水法收集NO2
B.瓶中盛适量浓硫酸,从A口进气来干燥NH3
C.从B口进气,用排空气法收集CO2
D.瓶中装满水,A口连导管并伸入量筒中,从B口进气,用排水法测量生成H2的体积
20.某无色溶液中可能含有①Na+、②Ba2+、③Cl-、④Br-、⑤SO32-、⑥SO42-离子中的若干种,依顺序进行下列实验,且每步所加试剂均过量,观察到的现象如下:
步骤 |
操作 |
现象 |
1 |
用pH试纸检验 |
溶液的pH大于7 |
2 |
向溶液中滴加氯水,再加入CCl4振荡,静置 |
CCl4层呈橙色 |
3 |
向所得水溶液中加入Ba(NO![]() |
有白色沉淀产生 |
4 |
过滤,向滤液中加入AgNO3溶液 |
有白色沉淀产生 |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肯定含有的离子是①④⑤ B.肯定没有的离子是②⑥
C.不能确定的离子是① D.不能确定的离子是③⑤
19.某学生用NaHCO3和KHCO3组成的某混合物进行实验,测得如下数据(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
|
50mL盐酸 |
50mL盐酸 |
50mL盐酸 |
m(混合物) |
9.2 g |
13.8 g |
27.6 g |
V(CO2)(标况) |
2.24 L |
3.36 L |
3.36 L |
则下列分析推理中不正确的是
A.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3.0 mol/L
B.13.8g混合物恰好与盐酸完全反应
C.根据表中数据不能计算出混合物中NaHCO3的质量分数
D.加入混合物9.2 g时盐酸过量
18.纯净的氯化钠是不潮解的,但粗盐很容易潮解,这主要是因为其中含有杂质MgCl2的缘故。为得到纯净的氯化钠,有人设计了一个实验:把买来的粗盐放入纯氯化钠饱和溶液一段时间,过滤,洗涤,可得纯净的氯化钠晶体。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设计实验的根据是NaCl的溶解平衡
B.设计实验的根据是MgCl2比NaCl易溶于水
C.在整个过程中NaCl饱和溶液浓度会变大(温度不变)
D.粗盐的晶粒大一些有利于提纯
17.某混合气体G可能含有CO、CO2、SO2、H2O等气体,用a、无水CuSO4;b、澄清石灰水;c、灼热CuO;d、碱石灰;e、酸性品红溶液;f、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等药品可将其一一检出,则气体通过试剂的正确顺序是
A.G→a→e→b→f→d→c B.G→a→e→f→b→d→c
C.G→b→e→f→a→d→c D.G→c→d→b→e→f→a
16.A是一种常见的单质,B、C为常见的化合物,A、B、C均含有元素X,它们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部分产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X元素可能为铝
B.反应①和②互为可逆反应
C.X元素可能是金属,也可能是非金属
D.反应①和②一定为氧化还原反应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