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5.选出与“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的“矣”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C.且尔言过矣 D.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则天下太平矣
14.选出与“谷不可胜食也”的“也”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13.下列句中加点的“于”作“比”讲的一项是 ( )
A.寡人之于国也 B.移其粟于河内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2.选出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 ( )
A.然而不王矣,未之有也 B.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C.百亩之宅,树之以桑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王无罪岁 B.既来之,则安之 C.可以衣帛 D.然而不王者
10.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9.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8.文中“之”字出现多次,选出“之”的意义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 ②填然鼓之
③树之以桑 ④寡人之于国也
⑤未之有也 ⑥申之以孝悌之义
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A.①⑦/②③/④⑥/⑤ B.①②/④/③⑤/⑥⑦
C.①⑦/②③/④/⑤⑥ D.①④/②③/⑤⑥/⑦
7.词的意义有:A.本义;B.引申义;C.假借义,于是产生了一词多义现象。一个词的不同义项又有联系,一般都是由词的本义引申出来或因用通假字产生的,请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字义各属于哪种情况。
①弃甲曳兵而走 ( ) 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
③朝服衣冠 ( ) ④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
6.古今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种情况:A.词义扩大;B.词义缩小;C.词义完全不同。请理解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词义,并指也它们的词义与现代汉语中的词义相比较各属于哪种情况。
①移其粟于河内 ( ) ②弃甲曳兵而走 ( )
③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④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