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C )
A.举酒属客。(属,通“嘱”,劝人饮酒)
B.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音hè,同声相应,唱和)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下,往下游走)
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缭,盘绕)
2.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B(属zhǔ 酾shī 枕藉jiè ) )
A.壬戌(xū) 属(shǔ)客 冯(píng)虚御风
B.泝(sù)流水 嫠(lì)妇 相缪(liáo)
C.酾(lì)酒 横槊(shuò) 扁(piān)舟
D.狼籍(jí) 枕藉(jí) 无尽藏(zàng)
1.下列加点字在文中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B )
A.窈窕(yǎo tiǎo) 冯(píng)虚御风 桂棹(zhào)
B.嫠(lí)妇 愀(qiū)然 酾(shī)酒
C.横槊(shuò) 江渚(zhǔ) 蜉蝣(fú yóu)
D.无尽藏(zàng) 枕藉(jiè) 壬(rén)戌
5.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提示:(1)骈散结合。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2)形象优美,善于取譬。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连用的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
参考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乘船游于赤壁之下。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水波平静。于是举杯邀客人同饮,吟咏《诗经·陈风·月出》一诗的“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我们听任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漂动,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
于是,喝着酒,快乐极了,敲着船舷唱起来。歌词说:“桂木的棹啊,兰木的桨,拍打着清澈的江水啊,船儿迎来流动的波光。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儿啊,她在那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吹洞箫的,按着歌声吹箫应和。箫声呜呜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余音悠扬,像一根轻柔的细丝线延绵不断。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孤舟上的寡妇啜泣。
我不禁感伤起来,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会这样?”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川缭绕,郁郁苍苍,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洒酒祭奠,横端着长矛朗诵诗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渔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忽然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我说:“你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要是从它们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要是从它们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又何必羡慕它们呢?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才成其为声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为颜色,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能够同你们共享。”
客人听了之后,高兴地笑了。洗净杯子,重新斟酒。菜肴果品已吃完了,杯盘杂乱地放着。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中,不知不觉东方已经亮了。
4.苏轼针对客人的回答,阐述了什么道理,此时又是怎样的心情?
提示: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阐述了“变与不变”的道理。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表现了作者超然独立、不计得失、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作者从水、月中悟出了变与不变的道理,苦闷的心情得到了慰藉,精神上得到了解脱。(客人的话从某种角度上也反映了作者的内心痛苦。)
3.从第3段客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生悲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其一,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的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于江渚之上。其二,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其三,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不要等待运气降临,应该去努力掌握知识。--弗莱明
2.第2段怎样描写箫声的?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提示:“怨”“慕”“泣”“诉”。
“哀”“凄切婉转”。
1.第1段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情?
提示:清风、江水、明月等美好景色,泛舟者心情欢畅,其“乐”之甚。
2.赋,本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为《诗经》“六义”之一,“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到汉代形成特定的体制,成为一种文体。它兼具诗和散文的性质,讲究文采,注重韵节。以铺叙事物为主的是“大赋”,以抒情为主的叫“小赋”,接近于散文的称“文赋”,近于骈文的称“骈赋”“律赋”。今天有些散文标题也出现“赋”的字眼,但一般已没有铺陈之意,而是“赞颂”一类的意思,如峻青的《秋色赋》。像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问题导引
1.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散文方面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诗歌方面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方面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书法方面列“苏黄米蔡”之首。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