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5.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B.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
C.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
D.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形而上一点说。
解析:第一个逗号应改为分号。
答案:A
4.下列句子无语病的一项是( )
A.人类自有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人们结伴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
B.他们的心情难道就不一定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
C.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
D.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祖先们是在几乎无休止的迁徙中。
解析:A项,“留下”缺少宾语,应在句末加上“的故事”;B项,不合事理,将“不一定”改为“一定”;D项,动宾搭配不当,在句末应加上“生活的”。
答案:C
3.选词填空。
(1)我们在电视上看到过美洲草原上动物大迁徙的__________场面。(宏伟、宏大)
(2)他心中想念的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__________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孕育、养育)
(3)崔颢只能远望江上烟波,独自在心中__________一派苍凉。(体会、体味)
(4)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这种不确定性,__________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反而、从而)
答案:(1)宏大 (2)养育 (3)体味 (4)反而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
A.温馨 钟磬 告罄 罄竹难书 B.抹布 抹杀 抹泥 抹消
C.迁徙 跋涉 徒劳 陡峭 D.急躁 干燥 噪音 害臊
解析:温馨(xīn),钟磬(qìng),告罄(qìng),罄竹难书(qìng);抹布(mā),抹杀(mǒ),抹泥(mò),抹消(mǒ);迁徙(xǐ),跋涉(shè),徒劳(tú),陡峭(dǒu);急躁(zào),干燥(zào),噪音(zào),害臊(sào)。
答案:C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颠簸( ) 抛锚( ) 追捕( )
迁徙( ) 按捺不住( ) 惦念( )
答案:bǒ máo bǔ xǐ nà diàn
2.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提示:本文阐述道理,以常见的事情或现象设喻,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1)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灵活有变。如以提取靛青色法、水寒成冰和车轮制作法为喻说明“学不可以已”的道理。
(2)设喻与说理紧密结合,形式多样。有的寓道理于比喻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木为轮”和“锲而不舍”等;有的反复设喻,说明道理,如连用“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五个比喻,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3)设喻方式富于变化,把道理说得更加具体明白。有的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等;有的正反设喻,如“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骐骥”和“驽马”、“蚓”和“蟹”等。
参考译文: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是颜色比蓝草更深;冰是水凝成的,但是比水更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能符合圆规(画出的线)。即使被风吹日晒干枯了,不再挺直,这是用火烤使它弯曲的办法让它变成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再用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博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我曾经整天地思考,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提起脚后跟远望,不如登上高处能够见得广。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是远处的人能看得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是听的人听得特别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君子的天赋不是和一般人不同,是他们善于借助客观条件啊。
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道德,精神和智慧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办法成为江海。千里马跳跃一次,不能跳出十步;劣马拉车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雕刻一下就放下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而不停止,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是因为)用心专一。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蟹钳,没有蛇洞和鳝鱼洞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是因为)用心浮躁。
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
问题导引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围绕这个中心论点是从哪几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的?
提示:学不可以已。
第1段从学习的意义论述“学不可以已”。“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能够发展提高,实现超越。“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再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乎己”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荀子认为人的学识和道德都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学习的意义十分重要,所以学习不能停止。
第2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先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来阐说,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接着用“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来说明学习所能达到的境界,接着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和跋涉这类常有的生活经历,阐明利用借助外部条件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由此得出结论,君子之所以能超越一般人,并非先天素质高,而完全在于善于利用后天的学习获得成功。
第3段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角度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这一段分为三个层次。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善成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难以实现远大目标。然后分两层说明如何积累。先说积累要坚持不懈,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用“骐骥”“驽马”对比:“骐骥”素质好,但是如果只跳一次,还达不到十步;而劣马能力虽差,只要不停地走,也能跑很远。这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成功的关键。接着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能否成功,差别在于“不舍”和“舍”。这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最后再说用心专一。用蚓的“用心一”和蟹的“用心躁”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有效的学习还要靠专心致志。
7.成语
青出于蓝:青,靛青;蓝,蓼蓝之类可作染料的草。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蓼蓝更深。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锲而不舍:锲,镂刻;舍,停止。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6.文言句(1)判断句
①青,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无以至千里。(“无以……”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
(4)介词结构后置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深。)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