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它的旁边,指水边)
②所以游目骋怀(用来)
B.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借指音乐)
②曾不知老之将至(乃,竟)
C.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交往)
②或取诸怀抱(从……中取得)
D.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导致)
②未尝不临文嗟悼(面对)
3.文章第1段和最后一段的关系如何?
提示:第1段由摄影作品入手,猜测画面上人物的目的,说明“归家”和“远行”都是“在路上”,都与离家有关。结尾再次猜测摄影作品“前方”中人们的命运,扣住文章的写作缘由。首尾呼应,从浅层次的生活经历入手,上升到深层次的人生哲理的发问。
2.从哪几段开始,作者转入对人生的思考?
提示:9-11段。
第9段由“路”着手,着眼于“路”与“家”和“前方”的关系,日常的生活场景转入对人生(命运与内心世界)的思考。
第10段:论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第11段:论述人处于走向前方与惦念家乡的矛盾中。(“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离乡与思乡似乎是个永恒的矛盾,谈谈你的看法。)
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归家,说明他们在此之前,曾有离家之举。
点拨:这一句中的两个问号分别表示两方面的问题,而不是选择问,所以用两个问号;如果是选择问,则只在结尾处用一个问号。句中的冒号表示提示下文,提示内容结束即用句号。
问题导引
1.文中表明作者立意的一句话是什么?作者又是如何围绕它展开叙述的?
提示:“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特点反弹琵琶)(第2段)
第3段:人类祖先在没有“家的意识和家的形式之前”就在无休止地迁徙。
第4段:写人类有了家后远行的欲望没有寂灭。
第5段: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一:外面世界的诱惑。
第6段: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二: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或“他容不得家”)。
第7段: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三:理想的诱惑,点出了“前方”,前方在这儿更多的不是空间上的概念,而是理想的召唤。
第8段:回到摄影作品上来。由“前方”到“路”到“汽车”,完成了从联想到摄影作品的思维过程。
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点拨:这里的家,并不是指“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而是指人精神的归宿,精神的栖身之所。这一句揭示出了人类精神状况中的一种悲剧状态。
曹文轩,生于1954年,江苏省盐城县人。主要著作有:学术专著《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思维论》,长篇儿童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短篇小说集《哑牛》《忧郁的田园》《暮色笼罩的祠堂》《云雾中的古堡》《红葫芦》《蔷薇谷》等。短篇儿童小说《再见了,我的小星星》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山羊不吃天堂草》先后获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金奖、中国作协第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短篇小说《蓝花》获首届冰心儿童图书奖新作奖。
3.分辨词义
心里·心理
“心里”,内涵单纯,常表现在外,具体指“胸口内部”,多指在“思想里、头脑里”。“心理”,人的头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是感觉、知觉、思维、情绪等的总称,它还常常用来泛指人的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
体验·体味
都是动词。“体验”的意思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或亲身经历;“体味”的意思是仔细体会。
年轻·年青
跟“年老”相对,都是形容词,有“年纪小”的意思。“年轻”:①年纪不大,多指10岁到20多岁之间;②与他人比较,年龄比他人小;③可引申为有精神,有活力;④指开创的时间不长(可用于人或事物)。“年青”只用于人:①指处在青少年时期;②指人外表、长相不老。
艰辛·艰难
都是形容词。“艰辛”强调办事艰难而辛苦;“艰难”强调事物或行为的困难。
索然无味:索然: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形容事物枯燥无味(多指文章)。
2.识别字形
1.识记字音
迁徙(xǐ) 按捺(nà) 憔悴(qiáo cuì) 水中之屑(xiè)
颠簸(bǒ) 抛锚(máo) 温馨(xīn)
7.作者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结合第①段,谈谈你对“苦旅”一词的理解。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