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①奇葩:花②百舸争流:船③峥嵘:不平凡,不寻常④黄花:菊花⑤胜似:比不上⑥寥廓:远而宽
A.②⑥④ B.①⑤② C.①③⑥ D.②③④
2.下列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采桑子 万里霜 鱼翔浅底 难兄难弟
B.沁园春 秋风劲 沧海桑田 挪用公款
C.青玉案 橘子洲 精卫填海 一曝十寒
D.浣溪沙 怅寥廓 层林浸染 万山红遍
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百舸(ɡě) 尽善尽美(jìn) 奇葩(pā) 垂死挣扎(zhá)
B.遒劲(qiú) 鹰击长空(yīnɡ) 急务(wù) 胜似春光(sì)
C.寥廓(kuò) 激扬文字(jī) 分外(fèn) 岁岁重阳(chónɡ)
D.曾经(zēnɡ) 尽量(jǐn) 人生易老(yì) 战地黄花(zhàn)
3.师: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是怎样回答的呢?“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百侣”与上阕的哪个词呼应?
生:“独立”。“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旧地重游,很自然地回忆起往昔不寻常的岁月。
师:下阕的领字是哪个?一直统领到哪里?
生:“忆”。“粪土当年万户侯”。“忆”应稍顿一下,突出其领字作用。以下几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师:“恰”--正值。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旺盛勃发,革命青年意气风发,正强劲有力。他们指点江山,“江山”代指什么?
生:国家大事。“指点”就是评点、关心,并且写出激励昂扬的文章,宣传真理,蔑视权贵,把大军阀、大官僚视为粪土。这几句是回忆往事,以“抒情”方式回答“谁主沉浮”。
师:可能有同学要问:为什么这几句就能回答“谁主沉浮”呢?哪位同学能根据你的理解解释一下?
生:这些青年有才华、有能力主宰国家命运。
师:《沁园春·雪》里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为什么诗人用一个“惜”字就将他们全部否定而发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呼唤呢?这些“现在”的“同学少年”与历史上的英雄豪杰有什么不同?
生: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多了,“风流人物”应该是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这首词里所列举的包括诗人在内的“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他们有才华、有能力,能文能武,是真正的“风流人物”。
生:这些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革命青年,这些意气奔放、才华横溢的革命青年,这些关心国家命运、斗志旺盛、蔑视权贵、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不降大任于斯人,更与何人?所以说,下阕通过抒情,艺术而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
生:下阕为什么不能直截了当地回答呢?譬如说:“承担大任舍我其谁,革命前途系于我辈。”“知识青年担当大任,仁人志士主宰沉浮。”这样不是更明白易懂吗?
师:诗味不浓,像口号不像诗。诗歌讲究形象性,要把一个主观意念用具体的、形象的画面表现出来,而不是赤裸裸地说出来。这也是一切艺术的共性。毛泽东曾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像散文那样直说。”这两句太直白了,所以不像诗。
2.师:“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
生:不行。“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缉毛泽东,诗人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诗人身处险境仍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非为观景,也非单纯忆旧,而是在对人生、社会乃至宇宙进行深沉的思考。
1.师: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风急天高猿啸哀”、“草木摇落而变衰”、“秋风秋雨愁煞人”等。我们初中学过的马致远的《秋思》,不也是写秋的悲凉吗?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呢?又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
生:这与一个人的气度、胸襟、心境、性格、身份有关。
师:毛泽东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他是一介普通书生吗?
生:不是。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境界开阔、气势磅礴、充满豪情。古人云:“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怪不得最后诗人不是顺势而问“秋光正好,何日再游?”而是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个“怅”字的含义是十分丰富的,它原指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其实,“怅”的本意是“望”,但“怅望”不是一般的望,而是心有所思、心有所想的望,是心有所念、心有所忧的望。也就是说,“怅望”这个词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天俯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
师:“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生: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诗人“独立寒秋”,他不是想着自己被军阀追捕的处境,而是放眼宇宙,胸怀祖国,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忧思着民族的命运。
师:这是一种什么心境?
生:这是忧国忧民的心境,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心境,是一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境。“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上阕就是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3.《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表现在意象的组合上。诗词中的意境内涵不仅包蕴在一个个意象之中,更体现在意象的组合关系之中。诗人们写诗,往往将一个个单一的意象按照美的规律,组成有机的、有时空距离的、有层次的画面,使其产生连贯、对比、烘托、暗示等作用,向读者展示绚丽多彩的生活图景,传达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由于选取物象典型,表达意象生动,组合意象巧妙,创造出了高远的意境,形成了一幅幅壮阔的画面,使得这首词具有很强的审美效应。
2.《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还表现在意象的表达上。意象的选择固然很重要,但意象的表达则更应别具匠心。诗人笔下的意象不应是客观的白描,而应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为了给选取的客观物象“灌注”更多的生气,很注重意象的表达,如上阕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其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诗人除了表现山红水绿的静景的优美外,还着意描写事物动态的壮美,“百舸争流”中的“争”字,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由于“击”“翔”这两个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动词的运用,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的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的欢愉自在,如果把“击”“翔”换作“飞”“游”,就表达不出雄鹰展翅飞翔时矫健有力的姿态,表达不出鱼游水中那轻快自在的情趣。诗人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用一个“竞”字,则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赏析诗词,要抓住意象。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如果从意象美的角度去赏析这首词,对准确把握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是一条捷径。
1.《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突出表现在景物的选取上,作者视野开阔,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以上阕“看”字所总领的几句词为例,有山上的“层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而从景物的状态看,有静态的火红的枫林,有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作者从远望到近观,从仰视到俯瞰,天长地阔,山红水绿,“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作者对景物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约于立意的,古代文人墨客的“悲秋”“伤秋”“叹秋”等诗文就正是由他们特定的“意”所决定的。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将“意”立在“断肠人在天涯”,所选之“象”便自然是“枯藤”“老树”“昏鸦”“瘦马”等;杜甫的《登高》将“意”立在“万里悲秋”“艰难苦恨”上,所取之“象”也自然离不开那“哀猿”“落木”等。毛泽东的立意积极向上,昂扬奋进,他所取的“象”,就自然是那些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景物了,如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