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27451  427459  427465  427469  427475  427477  427481  427487  427489  427495  427501  427505  427507  427511  427517  427519  427525  427529  427531  427535  427537  427541  427543  427545  427546  427547  427549  427550  427551  427553  427555  427559  427561  427565  427567  427571  427577  427579  427585  427589  427591  427595  427601  427607  427609  427615  427619  427621  427627  427631  427637  427645  447348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提示:“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开门见山,不仅起到了点题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

试题详情

2.“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如:《捕蛇者说》《马说》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问题导引

试题详情

1.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师说》针对时弊而写,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试题详情

7.成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术业有专攻: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指不同的人各有所长。

试题详情

6.文言句(1)判断句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此句判断格式为:“……者,……也)。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此句判断格式为:“……也”)。

③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2)被动句

不拘于时(用“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时”,表示被动,“于”相当于“被”)。

(3)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读”“惑”分别是“不知”“不解”的宾语,其均借助“之”字提前。这里的“之”,是宾语提前的一个标志)。

(4)介词结构后置

①而耻学于师(“于师”应放在动词“学”之后,作补语,相当于“向”)。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于余”均放在动词“学”后作补语,“于”相当于“向”)。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放在形容词“贤”后面作补语,“于”相当于“比”)。

试题详情

5.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吾师道也(名词“师”带宾语“道”,用作动词:学习) 。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表自动:从师。下文“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复”中“师”同此)。

③或师焉(名词“师”充当“或”的谓语,用作动词:从师)。

④不耻相师(名词“师”表自动:学习)。

(2)意动用法

①吾从而师之(名词“师”由一般只连接动词不连接名词的“而”与动词“从”连接,用作意动:以……为师)。

②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带宾语“学于师”,用作意动:以……为耻。下文“不耻相师”中“耻”同此)。

③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聘(名词“师”带宾语“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用作意动:以……为师)。

(3)形容词用作名词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放在动词“解”之后充当宾语,用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处于主语的位置上,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圣”“愚”处于宾语的位置上,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④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卑”作省略了的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卑贱的人,低下的人。“位卑则足羞”,是“以位卑者为师足羞”的意思。形容词“盛”作省略了的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势盛位高的人。“官盛则近谀”是“以官盛者为师近谀”的意思)。

试题详情

4.一词多义

(1)师

(2)之

(3)其

试题详情

3.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的结合,相当于“用来……的”。今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从而”是两个词,不是现代汉语作连词的“从而”。从,跟随;而,而且)。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无论。今常用义为:没有)。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今常用义为:道路,道德,说)。

(6)今之众人(众人:一般人,普通人。今常指许多人)。

(7)句读之不知(读: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今常用义为:看着文字发出声,读“dú”)。

(8)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所以”是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的结合,相当于“……的原因”。今常用作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9)小学而大遗(小学:在小的方面学习。今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10)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不一定。今义为:用不着,不需要)。

试题详情

2.通假字

(1)传道受业解惑     “受”通“授”。

(2)或不焉        “不”通“否”。

试题详情

1.识记字音

(yú)    子(tán)   弘(cháng)    师(xiāng)    老(dān)

(pán)  (yí)    句(dòu)     经(zhuàn)    或焉(fǒu)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