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27681  427689  427695  427699  427705  427707  427711  427717  427719  427725  427731  427735  427737  427741  427747  427749  427755  427759  427761  427765  427767  427771  427773  427775  427776  427777  427779  427780  427781  427783  427785  427789  427791  427795  427797  427801  427807  427809  427815  427819  427821  427825  427831  427837  427839  427845  427849  427851  427857  427861  427867  427875  447348 

5.对这段文字的层次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十二个字为第一层,写阿房宫建造的背景和巨大的耗费。

B.第二层,作者写阿房宫的宏伟规模。

C.第三层,作者渲染阿房宫外观的奇丽壮观。

D.第四层,写宫内的人物活动,为下一段转入对人物的铺叙作准备。

试题详情

4.全是写阿房宫规模之宏大的一项是(   )

①覆压三百里  ②隔离天日  ③五步一楼  ④直走咸阳  ⑤舞殿冷袖

A.①②      B.③④      C.④⑤      D.②③

试题详情

3.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它从骊山向北建筑,再往西折,一直延伸到首都咸阳。

B.廊腰缦回,檐牙高啄--长廊像绸带一样蜿蜒曲折,屋檐尽可能地向高处伸展。

C.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各种房屋都按它们所处的地形特点构造,如钩如角。

D.复道行空,未霁何虹--通道横伸在半空之中,天没放晴哪里来的彩虹?

试题详情

2.对下列句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覆压三百里,隔离天日”用了夸张的手法。

B.“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写的是实际的东西。

C.“复道行空,未霁何虹?”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长桥卧波,未云何龙?”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试题详情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1.对下列句中加线“焉”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盘盘,囷囷          ②缦立远视,而望幸

③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④斯天下之民至

A.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相同    B.①③用法相同,②④用法相同

C.①与②③④用法不同       D.①②③④用法全相同

试题详情

6.对这段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段,主要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B.作者在运用对比时,不仅指出了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还指出了由这种态度产生的结果。

C.作者引用士大夫们的行为和他们的话,增加了行文的生动性。

D.“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这句话,是作者发的感慨,结构上照应了段首的“呜呼”。

试题详情

5.对文段内容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一句,用一个叹词表明作者对当时不从师学习的风气的感叹;“师道……难矣!”意在揭示当时士大夫阶级对师道的错误态度。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两个程度副词“益”,旨在说明由于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因而产生的结果也不相同。

C.“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这一句,用比较法,说明“众人”只爱孩子,不爱自己。

D.“彼与彼年相若,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一句,引用士大夫的话,写出了其荒谬。

试题详情

4.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学习的风气没人传布也已经很久了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现在的许多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晓得停顿和断句,疑惑不能解决

D.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那个人和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

试题详情

3.下列句中加线的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矣,而学于师

B.位卑则足

C.则思身以黜恶

D.且庸人尚

试题详情

2.选出下列各句中“师”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吾从而之      ②吾道也    ③道之不复,可知矣

④或焉,或不焉   ⑤不耻相      ⑥孔子郯子

A.①⑥/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⑥/③④⑤       D.①③④/②⑤⑥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
鍏� 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