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 A(A.兼词,从这里;B.助词,定语后置标志/代词,这些;C.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连词,表示并列关系;D.句末语气词,表示解释/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
1.D(神明: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12.必须删掉的三处是:①、③、⑤或⑥
11. 示例一:黑色的天暮上镶嵌着星星,不,那不是星星,那是妈妈期盼孩子回家的眼睛。
示例二:清澈的水面上飘荡着纸船,不,那不是纸船,那是孩子们远航的渴望。
10. 考试同时也是对一个人人格的考验(考试也是考人格)
9. C(A“遂”是文言单音词,夹杂在白话文中间,语体色彩不协调,可改为“就”。B.“从
速交还”有命令口气,不符合“失物启事”的写作目的。D.“它吞噬了太阳!它遮住了大地!”一般用在书面语,用在口语交谈中不妥。)
8. B(“词典”可喻为“书山”,不可喻为“樵夫”。)
7.B(句子衔接题的又一解题方法是看题干和选项的意境是否吻合。就本题来看,其景物'残破的石碑,模糊的字迹,一片寂静',其意'荒凉、败落',A项美丽壮观,和题干意境不符,可排除;C项壮观伟岸,和题干意境明显不符,况且江对岸石碑上的字迹是否模糊也不可能看到,又可排除;D项是一幅美妙的山水画,不合题意,亦可排除;只有B项'天气阴冷,藤萝萎落,崖壁瘦削',意境'荒凉、萧索'和规定情境吻合,故选B。)
1~5 CDACA
6. C(A.句未引号在内句号在外。B.“金矿”、“铁路”后应为顿号。D.“古诗十九首”应加书名号,用了“等等”就不能再用省略号。)
(二)
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象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说起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散步一词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不多。
5.选段中,为了突出江南冬天的美好,作者作了哪些比较?通过这些比较写出了江南冬景的哪些特征?
6.选文第三段采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试结合景物作简要分析。这样写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7.选文第4段中画线的句子“这一种清福”指的是什么?
8.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善于将自然景物描写和人们生活习惯结合起来,用简约的语言勾勒出富有人文气息的情境,引人入胜。
B.作者通过描写其他参照物的“不美”来突出江南冬景的情境之美,显得主次分明、舒缓有致。
C.作者描写江南植被时,将景物的特点和雪莱的《西风颂》中的名句相联结,表现了作者对江南春景的向往。
D.作者熟稔绘画的用色技巧,能够运用五颜六色写景,又能把握情绪的节奏,情景交融。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