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这部分告诉我们文天祥是“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至)“今存其本不忍废”而得以保存。文天祥将诗结成集目的是“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写作特点]
1. 本文记叙,抒情,议论很完美地结合。表现在:
①在记叙的基础上抒情。例如第2段,写被驱北上时,指出“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里包含着克制内心无限痛苦的强烈感情。这是在记叙基础上的抒情,而抒情中又带有议论成分。
②在叙事的前后,用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句直接抒情。例如第4段关于生与死的问题,文中用大段抒情与描写相结合的文字表达心境。
③有时将感情融入叙事。如第3段,既写出了当时由中兴有望到无可投奔的处境,又反映出作者由兴奋而悲愤的急剧变化的感情。
2.语言生动而准确,特别是动词的使用。如文中表现行踪的动词,表示离开某地用“去(京口)”表示前往某地用“如(扬州)”“趋(高邮)”;表示到达某地用“至(海陵)”,“来(三山)”;表示经由某处用“过(瓜州扬子桥)”,“道(海安、如皋)”,“历(吴门毗陵)”。此外,动词“奔”“变”“诡”“行”“宿”“出”“没”“穷饿”“呼号”“避”“渡”“入”“展转”都准确地表明了活动地点,也表达了作者心情急切、紧张和经历的坎坷。
其中1-3段重在记叙,第4段以抒情为主。
第1自然段中,先讲自己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再讲自己当时的心情是:“不得爱身”,即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其意图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第2自然段中至北营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至北营……北亦未敢遽轻吾国。”第二阶段是“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不得归矣。”第三阶段是“未几……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最后讲本来是“分当引决”的,但仍“隐忍以行”是为了“将以有为也”。
第3自然段写北行路中得脱的行程。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至京口……中兴机会,庶几在此”,写得脱后的喜悦。
第三层,“已而得舟,……以至于永嘉。”写得舟后急于南下的急迫心情。
第4自然段,以抒情为主,表明爱国、忧国的心志。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此句引出“及于死”的危难,总起下文。
第二层,“诋大酋当死;……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共用17个排比句。情感真挚,气势磅礴,再现了文天祥此次北行历经的磨难。
第三层,“呜呼!……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把思想感情向前推进,进一步抒发了出生入死而国事难为的伤痛。
请将下面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要求:①贴近生活,有真情实感。②记叙文。
题目:生活,教我懂得了
24.仿照下面的诗句,要求以“生命”为话题,仿写一首诗,字数可稍有不同。(4分)
假如生命是船,不要停泊,也不要随波逐流,我将高高地升起风帆,向着未有人到达过的海域。
23、下面是一则新闻,其中三处文字欠妥,请找出并改正。(4分)
据新华社北京12月23日电 ①外交部发言人章启月今天就日本海上保安厅在东海海域击沉、追逐一可疑船只事件回答了记者提问。②章启月说,中方一直密切跟踪事态发展。③根据有关部门证实,该船不是中国船只。④中方对日方在东海海域使用武力表示关切,⑤对这起船只沉没和人员伤亡事件表示遗憾,⑥中方正在责令日方进一步通报有关情况。
改为 ; 改为 ; 处改为
22、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填入后面语段横线上。(只填序号)(2分)
①如果没有微风,没有树叶的坠落和林号鸟 的鸣叫,周围本是一个万籁俱寂的世界。②几株稀疏的白桦在微风中摇曳,在这平静如镜的光海里变成了几处漂浮的岛屿。③流淌的小河在这树林间时隐时现,河水辉映着夜空的群星。④对岸是一片草原,草原上沉睡着如洗的月光。
天鹅绒般的淡蓝的月光照进树林,把一束束光芒投射到最深的黑暗之中。 。
15、把上面文言文材料中画线的两个句子和教材中的一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南康俗悍,谓丞儒也,易之。(3分)
译文:
②今絷者众,而捕未已,急且有变,奈何?(3分)
译文: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2分)
译文: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