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⒔翻译下列各句。(8分)
⑴乃因使招孙膑。
⑵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⑶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
⑷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
⒕诗歌鉴赏(7分)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山中①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注)①原题《思归》。是作者被废斥后客居巴蜀期间所写的。
⑴这首诗描写的是 的景色,主要可以从 、 这两个意象中读出来。(3分)
⑵“长江悲已滞”中的“滞”,表面上看是写 ,实际上形象地描述了诗人 心态。(2分)
⑶综观全诗,寄予了诗人 之愁和 之情。(2分)
⒖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⑴看万山红遍, ; ,百舸争流。 , ,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⑵玉不琢,不成器;________,________。(《礼记·学记》)
⑶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 。(朱熹《观书有感》)
⒈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峥嵘(róng) 遒劲(qiú) 磕绊(kē) 引吭高歌(háng)
B.浪遏(è) 惆怅(chàng) 百舸(gě) 自艾自怜(āi)
C.晨曦(xī) 恪守(gè) 纤巧(xiān) 面面相觑(qù)
D.颤抖(zhàn) 乖僻(pì) 蛮横(hèng) 瞠目结舌(chēng)
⒉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迷惘 百无聊赖 翱游 入不敷出
B.干瘪 汗流夹背 炫耀 鬼迷心窍
C.藐视 絮絮叨叨 急躁 废寝忘食
D.菲薄 痴心妄想 沉缅 惊惶失措
⒊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些第三代移民,在物质方面已经西化,但在精神方面,祖国母亲赋予他们的文化底蕴根深蒂固,难以更改。
B.我们不应该妄自菲薄自己的成绩,也不应该轻易满足自己的成绩。
C.这部电视剧虽然遭到了一些人的尖锐批评和指责,但是批评者认为,作者的创作动机是无可厚非的。
D.科学上的发明创造都要人们付出艰辛的劳动,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⒋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青年人一般眼界比较开阔,富有正义感,民族的荣辱、国家的盛衰,往往更能激起他们的一腔报国之情。
B.古人类学家贾兰坡早期及国家文物局近期分别主持的两项重大考古发现表明,永定河这条天然走廊是“古人类移动的路线”。
C.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父母与子女能否消除带够,关键是父母要能够对下一代有更深的了解与同情,在思想上不至于老旧得太追不上孩子的时代。
D.在这次民族联欢节中,举行了各种民族体育比赛,主要有赛马、摔跤、抢花炮、赛歌等,丰富多彩的比赛受到来宾的热烈欢迎。
⒌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郭小川,是一位著名的“战士诗人”,他的诗歌始终与时代共同着脉搏。其诗歌集有《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雪与山谷》《甘蔗林--青纱帐》等。
B.戴望舒,中国现代著名诗人。《雨巷》是他的成名作品,因此而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这首诗以直白的手法,抒写了诗人的忧愁。
C.在朦胧诗中,诗人多以主观情绪和人的各种心态为表现对象,从主观情绪出发,想象并构造成某种具体的画面与景致,从而使具体的情感形象化,以达到艺术表达效果。如食指、舒婷等。
D.屠格涅夫,俄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品《猎人笔记》,秒度升毫亿 了悲惨的农奴生活,抨击了腐朽的农奴制。他的散文诗也是俄国文学中的精品,代表作品《门槛》等。
⒍下面关于诗歌的诵读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格调昂扬豪迈,要读得声韵饱满、大气磅礴。“看”、“怅”、“问”、“忆”领起的句子,要读出不同的语气。
B.《致青年公民》激情洋溢,声音的停连可以借助阶梯式的格式来处理,读出热情奔放的气势,但不能一味高亢,要整体设计声音高低、节奏快慢的变化,在声音形式的变化中突出点题的关键诗句。
C.《相信未来》沉稳而坚定,前3节收尾的“相信未来”要用逐次递进的声音表现,与第4节前两句情感贯通。第5、6两节,不能在每句诗后都作停顿,以免阻滞情感表达,要抓住“不管……是……还是……”、“我坚信……一定会……”几个关键词,一气呵成,在语气对比中表现坚定的信念,然后用真诚而高昂的语气读出第7节。
D.《六月,我们看海去》节奏明快,可以用拖调徐吟的方式来朗诵,要处理好节奏,和着一群风风火火的青年人奔向大海的脚步声来读,甚至可以尝试用现代摇滚乐“说唱”的节奏形式,来表现诗句中那中天然的韵律感。
⒎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金黄的稻束
郑 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三)主题思想
远离大陆的作者,通过在台北听雨及其产生的丰富联想,抒发了他对于祖国家乡、对于人生的一片愁思愁情,表达了他对祖国及其悠久文化的挚爱。
(二)写作特点:
1.在千岩竞秀之中,时时流露博学和奇思,处处融入真情至性。
2.在笔法上融贯古今,出入中外,冶各家于一炉。他的作品,除了惊叹其感染性强烈与意象丰富、
思绪细密之外,兼具绚烂夺目的视觉美感与音节铿锵的听觉美感。
⑴把此部分分成三层,并归纳层意。
--写在台北的瓦屋里听雨,不时引起对祖国风情的回忆。
--写时光流逝,瓦屋不再,伤感地回忆起雨中漫步的初恋时代。
--回到眼前的现实中来,感叹“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并再次点题。
⑵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层,体会作者对雨的细致生动的描写和怀恋祖国的感情。
⑶连系全文,谈谈你对“前尘隔海。古屋不再”的理解。
--“前尘隔海”是因远离祖国而发出的悲叹; “古屋不再”是因青春不再而发出的叹息。这是全文的感情基调。也是“冷雨“之所以“冷”的主要原因。
在这部分,作者着重写了“听”雨。因时光的流逝,连瓦屋听雨也成了历史,其中对人世沧桑的感喟不言自伤。日式古屋听雨的妙不可言,令人念起祖国江南雨声,而台北突然进入了公寓时代,提醒作者时光飞逝,雨中漫步的初恋时代已早已成为回忆。雨连着台岛与大陆,连着悠悠的历史与难尽人意的现实,
连着自己可叹的一生,雨交织了作者对于祖国故乡、对于人生的一片愁思愁情。
⑴把第二部分分成两个层次,注意找到过渡句。
--过渡句是“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以此分成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写雨可嗅,可观,表达对中国风景、中国文化的追思。第二层次写雨更可以听,表达作者漂流异乡的凄迷之感及得到的安慰。
⑵第五自然段里,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排比,叠字,通感,比喻,拟人。
⑶写美国一段有何用意?
--反衬。突出中国风景之美,表达对祖国的情思。
⑷“一打”“二打”“三打”概括了作者怎样的遭遇?
--少年时,热情受挫;中年时,漂泊动荡;老年时,远离祖国。
(一)结构及内容分析:
1.将全文分成三部分,并归纳大意: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喝茶》之于周作人一样,文章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创作主张及艺术风格。本文通篇写雨,写愁,写离怨,通过那蒙蒙细雨来凸现自己的思国爱国感喟生命之情思。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