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乐府”是 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 ”,或简称“ ”,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种新诗体
1.《孔雀东南飞(并序)》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 》卷一,原题为《 》。它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 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 》并称为“ ”。
(八)作业。
在你的成长经历中,谁对你影响最大?他(她)的哪件事,哪些话,与之有关的哪幕场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模仿本篇课文,写一篇回忆录,写写这个人。
(七)处理课后练习。请学生谈谈文中哪个人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最深,用自己的话复述这篇课文。
(五)指导学生自读“相关链接”中的《(斐多)杨(绛)译本序言》,结合课文对苏格拉底服毒就死前心态和情绪的描写,请学生谈谈对苏格拉底之死的感想或作出评价。希望学生畅所欲言,也可以谈自己的疑惑,教师解释、总结。
明确:服毒就死时的苏格拉底非常平静,并劝慰那些伤心哭泣的学生。这种行为有异于常人,因信念选择死亡,其意义影响深远。面对死亡保持平静,使得狱卒也表示敬佩,这种力量是从哪里来的?这力量来自哲学。哲学既是对智慧和正义的热爱,也就是团结人类社会和宇宙的义理定律,所以,哲学是幸福、快乐、不会枯竭的源泉,因此能战胜死亡。民主的法庭判苏格拉底死,民主的不一定是智慧的,就像真理不一定掌握在多数人手中。苏格拉底从尊重法律的角度出发,泰然领死。他相信灵魂不死,可以无惧死亡。至今这还是西方的道德准则。虽然与我们的认识有不同之处,但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另一种文明。
(四)快速默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课文选自《斐多》一文。《斐多》描述苏格拉底就义之日,与门徒就正义与死亡以及灵魂不朽所作的讨论。作为一个“修养道德,寻求智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自己的灵魂放心无虑,他相信,人要有良知,要对自己负责,智慧和信念的力量足以战胜死亡,所以他坦然赴死,坚信自己的灵魂将有一个宁静的归宿。而他的弟子和朋友为即将失去一个最好的引导者而痛心哭泣。
(三)简介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约前469~前399)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生于雅典。早年随父亲雕刻,后专事伦理哲学探索。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共同奠定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对以后的哲学发展影响巨大。认为天地万物,生存毁灭,皆出于神意。哲学的目的不在于认识自然,而在于“认识自己”,在于教导人们过道德的生活. 认识普遍的道德规范。倡导“知德合一”说,认为“美德即知识”,“作恶即无知”,鼓吹灵魂不灭和灵魂轮回。一生自奉俭约,广招弟子,不收学费。好在街头与人辩论伦理道德等问题,公开反对奴隶主民主制,特别是雅典后期的激进民主派。公元前399年以“传播异端”和“腐蚀青年”罪被判处死刑,从容饮鸩而亡。他在法庭上慷慨陈词,锋芒毕露。或自辩无罪,或反诘原告,或抨击当局,或直抒人生哲学。辩词由其弟子柏拉图编撰成文。青少年时代,他曾跟随其父学过手艺,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主,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请教。他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等。他曾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酷暑严寒,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的哲学主要研究探讨的是伦理道德问题。他经常和人辩论,辩论中他通过问答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错误的观念并帮助人产生新思想。他从个别抽象出普遍的东西,采取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四个步骤。“讥讽”即通过不断追问,使对方自相矛盾,承认对此问题无知;“助产术”即帮助对方抛弃谬见,找到正确、普遍的东西,即帮助真理问世;“归纳”即从个别事物中找出共性,通过对个性的分析比较来寻找一般规律;“定义”即把单一的概念归到一般中去。他教学生也从不给他们现成的答案,而是用反问和反驳的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的思想影响。主张专家治国论,认为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让经过训练、有知识才干的人来管理,而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他说:管理者不是那些握有权柄、以势欺人的人,不是那些由民众选举的人,而应该是那些懂得怎样管理的人。比方,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因为她们精于此道,而男子则不懂。他还说,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精于农耕便是一个好农夫,精通医术的便是一个良医,精通政治的便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
公元前404年,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失败,“三十僭主的统治取代了民主政体”。三十僭主的头目克利提阿斯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据说,一次克利提阿斯把苏格拉底叫去,命令他带领四个人去逮捕一个富人,要霸占他的财产。苏格拉底拒不从命,拂袖而去。他不但敢于抵制克利提阿斯的非法命令,而且公开谴责其暴行。克利提阿斯恼怒地把他叫去,不准他再接近青年,警告他说:“你小心点,不要叫我们不得不再减少羊群中的一只羊。”苏格拉底对此根本就不予理睬,依旧我行我素。后来,“三十僭主”的统治被推翻了,民主派重掌政权。有人控告他与克利提阿斯关系密切,反对民主政治,用邪说毒害青年。苏格拉底因此被捕入狱。按照雅典的法律,在法庭对被告判决以前,被告有权提出一种不同于原告所要求的刑罚,以便法庭二者选其一。苏格拉底借此机会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他自称无罪,认为自己的言行不仅无罪可言,而且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结果,他被判了死刑。在监狱关押期间,他的朋友们拼命劝他逃走,并买通了狱卒,制定了越狱计划,但他宁可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信仰。就这样,这位70岁的老人平静地离开了人间。
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作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众所周知,苏格拉底是基于两个理由被处死刑的:一个是他不信仰城邦的神,只信仰自己的神;另一个是他腐蚀或者败坏青年。起诉他的人是三个希腊城邦的公民,而审判他的是由501个雅典普通公民组成的陪审法院,这是一种按照民主方式组成的法院。他为什么被判处死刑后放弃了越狱逃走的机会而主动地选择了死亡呢?“我去死,你们去活,究竟谁过得更幸福,惟有神知道。”苏格拉底死前的名言预示了他的死亡的全部意义,死亡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幸福,正如他所说的:“对哲学家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门。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的天国的视觉境界。”
(二)简介作者。
柏拉图是古希腊唯心论哲学家和思想家,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使唯心论哲学体系化的人。他的著作和思想对后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柏拉图生于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青年时期和其他贵族子弟一样受过良好的教育,并接触到当时的各种思潮。对柏拉图一生影响最大的是苏格拉底。柏拉图20岁拜苏格拉底为师,跟他学习了10年,直到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派处死。老师的死给柏拉图以沉重的打击,他同自己的老师一样,反对民主政治,认为一个人应该做和他身份相符的事,农民只管种田,手工业者只管做工,商人只管做生意,平民不能参与国家大事。苏格拉底的死更加深了他对平民政体的成见。他说,我们做一双鞋子还要找一个手艺好的人,生了病还要请一位良医,而治理国家这样一件大事竟交给随便什么人,这岂不荒唐?老师死后,柏拉图不想在雅典待下去了。28岁至40岁,他都在海外漫游,先后到过埃及、意大利、西西里等地,他边考察边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柏拉图到雅典后,开办了一所学园,一边教学,一边写作。这个学园成为古希腊重要的哲学研究机构,开设四门课程:数学、天文、音乐、哲学。柏拉图要求学生不能生活在现实世界里,而要生活在头脑所形成的观念世界里。他形象地说:“画在沙子上的三角形可以抹去,可是,三角形的观念,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留存下来。”柏拉图深知学以致用的道理,在他的学园里按照他的政治哲学培养了各方面的从政人士。他的学园又被形象地称为“政治训练班”。柏拉图留下了许多著作,多数以对话体写成,常被后人引用的有:《辩诉篇》《曼诺篇》《理想国》《智者篇》《法律篇》等。《理想国》是其中的代表作。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核心。他认为物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非物质的观念世界。理念世界是真实的,而物质世界是不真实的,是理念世界的模糊反映。柏拉图死后,他所创办的学园由门徒主持,代代相传,持续存在了数世纪之久。但学园派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仍是柏拉图这位开山鼻祖。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