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28922  428930  428936  428940  428946  428948  428952  428958  428960  428966  428972  428976  428978  428982  428988  428990  428996  429000  429002  429006  429008  429012  429014  429016  429017  429018  429020  429021  429022  429024  429026  429030  429032  429036  429038  429042  429048  429050  429056  429060  429062  429066  429072  429078  429080  429086  429090  429092  429098  429102  429108  429116  447348 

第二到第七部分是本文的本论部分。

这一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二、三部分是第一层,从全球范围论述英语已逐渐取代法语,成为事实上的国际共同语。第四到第六部分是第二层,以东南亚、印度、日本几个地区或国家为例,反映世界各国殊路同归,论证走向双语言时代是国际大趋势。第七部分是第三层,将双语言的发展与现代化结合起来,指出我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面临改进汉语教学和提高英语水平的双重紧迫任务,从而引出了本文的结论。

文章最后一段包含了本文的结论--“双语言是一种现代化的指标。从双语言的水平,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测知国家现代化的程度”。

试题详情

(一)本文的七个部分可以分为几层意思?这几层意思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联系?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试题详情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1. 自读开头段落,弄清题目中的“千篇一律”和“千变成化”的含义。

[明确]“千篇一律”指的是重复,“千变万化”指的是变化。

本段的意思是说,凡是有持续性的艺术创作,就既需要重复,又需要变化。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指的就是这些艺术创作中的重复与变化。这一段是全文的纲。

2. 自读2~7自然段,概括内容要点。

   [明确]这几段是说作为有持续性的艺术创作,音乐、舞蹈和绘画都是重复和变化的统一。

2、3段说音乐,第4段说舞蹈,5、6、7段说绘画。

音乐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音乐的重复是指它的主题,变化是指它的节奏,作者举了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为例加以说明。

舞蹈多是时间和空间综合持续的艺术,几乎所有的舞蹈都在变化中有重复,这重复就是指动作的重复。

绘画中的“手卷”也多是时空综合持续的艺术,都有重复和变化的统一,作者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李公麟的“放牧图”为例来说明。

3. 自读8~15段,概括这几段的内容要点。

[明确]这几段的意思是说作为一种空间持续的艺术,绝大多数建筑都是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有机统一。

作者列举了人民大会堂、故宫、颐和园的谐趣园和长廊等建筑,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作者详细解说了故宫和颐和园的长廊。故宫从中华门到天安门是一口气排列下来的千步廊,从天安门到午门是一间间重复的朝房,进入午门后又是一座座大同小异的大殿。整个故宫的每一组群建筑,全都是统一规格,统一形式建造的,连彩画、雕饰也是一样的。千篇一律的重复表现出皇家气象的大气。但统一中又有变化,朝房到大殿就是变化,大殿的主体与两侧的廊、庑、楼、门的不同也是变化,变化又不使人感到单一。颐和园的长廊是千篇一律,全都是无尽的重复,但长廊前的临湖回廊上的花窗就是一个变化,花窗的变化是长廊的前奏,重复与变化和谐统一。

4. 自读最后一段,明确写作目的。

[明确]结尾一段批评了我们有些住宅设计的弊端,要么变化得眼花缭乱,要么重复得让孩子找不到家,即单一的千篇一律或千变万化,没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提醒建筑设计师们注意。

5. 在谈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和变化的时候,作者为什么要强调“持续性”?

[明确]没有持续性,就谈不上重复和变化。

6. 文章在谈颐和园的长廊时来了个大胆的设想,试分析其中的语言的重复与变化。

[明确]二十个“一根”在语言上给人以厌烦感,让人无法接受。以重复的方式强化了“方”、“圆”、“八”、“六角”……的所谓“千变万化”的芜杂和“荒谬绝伦”。也就是说,长廊的柱子,根本不需要那么多不同的形状,千篇一律的圆柱才能给人以特殊的感受,长廊需要的是重复,不是变化。

双语言时代

试题详情

4、韩济生,浙江省萧山市人,1928年出生,1953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医学系。

韩济生教授是著名神经生理学家、博士研究生导师。从1965年开始从事针灸原理研究。1972年以来从中枢神经化学角度系统研究针刺镇痛原理。主编“中枢神经介质概论”、“针刺镇痛的神经化学原理”、“生理学多选题汇编”、英文生理教科文、“神经科学纲要”(获国家教委科技图书特等奖)等著作。1993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试题详情

3、格里高利·曼昆,美国经济学家。主要著作有《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29岁时成为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现为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经济学;当教员时,讲授过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和经济学原理。还曾做个帆船运动教练。 曼昆教授是一位高产学者和一位学术与争论的经常参与者。他的著作发表在许多学术杂志上,例如:《美国经济评论》、《政治经济学杂志》和《经济学季刊》,以及更普及的报刊上,例如:《纽约时报》、《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和《财富》。

试题详情

2、周有光先生是卓越的语言文字学家。1906年出生于江苏常州。1923年就学上海圣约翰大学,攻读经济学。1925年因五卅惨案离校,改读由爱国师生创办的光华大学,1927年毕业。1927年至1948年,任教于光华大学、江苏教育学院、浙江教育学院等校,任职于江苏银行和新华银行,并由银行派驻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1949年上海解放后回国,任教于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和上海财经学院,教授经济学,业余从事语言文字研究。1955年奉调到北京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先后担任文改会委员和副主任、国家语委委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汉语大词典》学术顾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委员、《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名誉会长。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兼教育组副组长。周先生至今仍在语言文字学领域里孜孜不倦地辛勤耕耘,进行创造性的研究,特别在中国语文现代化、比较文字学等领域取得辉煌的成就。周先生先后发表《汉字改革概论》《新语文的建设》《世界文字发展史》《现代文化的冲击波》等专著20余种,论文近400篇。

试题详情

1、梁思成,梁启超的长子,祖籍广东新会,1901年出生于日本东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三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务。1972年1月病逝于北京。他是中国当代建筑大师,建筑理论家和教育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创立了清华大学、东北大学的建筑系。梁思成在建筑理论上也有突出的建树。近几年来,他于五十年代对北京城区改造、文物保护等方面的提议和疾呼,颇受关注,令人感叹,引人深思。

试题详情

3、从关注文学领域扩展到关注科学与社会等领域。

试题详情

2、理清说明顺序,把握结构,抓住特征,领会内容。

试题详情

1、准确把握和提取文本所提供的主要信息,提高概括分析能力。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