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第二到第七部分是本文的本论部分。
这一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二、三部分是第一层,从全球范围论述英语已逐渐取代法语,成为事实上的国际共同语。第四到第六部分是第二层,以东南亚、印度、日本几个地区或国家为例,反映世界各国殊路同归,论证走向双语言时代是国际大趋势。第七部分是第三层,将双语言的发展与现代化结合起来,指出我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面临改进汉语教学和提高英语水平的双重紧迫任务,从而引出了本文的结论。
文章最后一段包含了本文的结论--“双语言是一种现代化的指标。从双语言的水平,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测知国家现代化的程度”。
(一)本文的七个部分可以分为几层意思?这几层意思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联系?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1. 自读开头段落,弄清题目中的“千篇一律”和“千变成化”的含义。
[明确]“千篇一律”指的是重复,“千变万化”指的是变化。
本段的意思是说,凡是有持续性的艺术创作,就既需要重复,又需要变化。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指的就是这些艺术创作中的重复与变化。这一段是全文的纲。
2. 自读2~7自然段,概括内容要点。
[明确]这几段是说作为有持续性的艺术创作,音乐、舞蹈和绘画都是重复和变化的统一。
2、3段说音乐,第4段说舞蹈,5、6、7段说绘画。
音乐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音乐的重复是指它的主题,变化是指它的节奏,作者举了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为例加以说明。
舞蹈多是时间和空间综合持续的艺术,几乎所有的舞蹈都在变化中有重复,这重复就是指动作的重复。
绘画中的“手卷”也多是时空综合持续的艺术,都有重复和变化的统一,作者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李公麟的“放牧图”为例来说明。
3. 自读8~15段,概括这几段的内容要点。
[明确]这几段的意思是说作为一种空间持续的艺术,绝大多数建筑都是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有机统一。
作者列举了人民大会堂、故宫、颐和园的谐趣园和长廊等建筑,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作者详细解说了故宫和颐和园的长廊。故宫从中华门到天安门是一口气排列下来的千步廊,从天安门到午门是一间间重复的朝房,进入午门后又是一座座大同小异的大殿。整个故宫的每一组群建筑,全都是统一规格,统一形式建造的,连彩画、雕饰也是一样的。千篇一律的重复表现出皇家气象的大气。但统一中又有变化,朝房到大殿就是变化,大殿的主体与两侧的廊、庑、楼、门的不同也是变化,变化又不使人感到单一。颐和园的长廊是千篇一律,全都是无尽的重复,但长廊前的临湖回廊上的花窗就是一个变化,花窗的变化是长廊的前奏,重复与变化和谐统一。
4. 自读最后一段,明确写作目的。
[明确]结尾一段批评了我们有些住宅设计的弊端,要么变化得眼花缭乱,要么重复得让孩子找不到家,即单一的千篇一律或千变万化,没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提醒建筑设计师们注意。
5. 在谈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和变化的时候,作者为什么要强调“持续性”?
[明确]没有持续性,就谈不上重复和变化。
6. 文章在谈颐和园的长廊时来了个大胆的设想,试分析其中的语言的重复与变化。
[明确]二十个“一根”在语言上给人以厌烦感,让人无法接受。以重复的方式强化了“方”、“圆”、“八”、“六角”……的所谓“千变万化”的芜杂和“荒谬绝伦”。也就是说,长廊的柱子,根本不需要那么多不同的形状,千篇一律的圆柱才能给人以特殊的感受,长廊需要的是重复,不是变化。
双语言时代
4、韩济生,浙江省萧山市人,1928年出生,1953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医学系。
韩济生教授是著名神经生理学家、博士研究生导师。从1965年开始从事针灸原理研究。1972年以来从中枢神经化学角度系统研究针刺镇痛原理。主编“中枢神经介质概论”、“针刺镇痛的神经化学原理”、“生理学多选题汇编”、英文生理教科文、“神经科学纲要”(获国家教委科技图书特等奖)等著作。1993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3、格里高利·曼昆,美国经济学家。主要著作有《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29岁时成为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现为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经济学;当教员时,讲授过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和经济学原理。还曾做个帆船运动教练。 曼昆教授是一位高产学者和一位学术与争论的经常参与者。他的著作发表在许多学术杂志上,例如:《美国经济评论》、《政治经济学杂志》和《经济学季刊》,以及更普及的报刊上,例如:《纽约时报》、《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和《财富》。
2、周有光先生是卓越的语言文字学家。1906年出生于江苏常州。1923年就学上海圣约翰大学,攻读经济学。1925年因五卅惨案离校,改读由爱国师生创办的光华大学,1927年毕业。1927年至1948年,任教于光华大学、江苏教育学院、浙江教育学院等校,任职于江苏银行和新华银行,并由银行派驻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1949年上海解放后回国,任教于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和上海财经学院,教授经济学,业余从事语言文字研究。1955年奉调到北京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先后担任文改会委员和副主任、国家语委委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汉语大词典》学术顾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委员、《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名誉会长。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兼教育组副组长。周先生至今仍在语言文字学领域里孜孜不倦地辛勤耕耘,进行创造性的研究,特别在中国语文现代化、比较文字学等领域取得辉煌的成就。周先生先后发表《汉字改革概论》《新语文的建设》《世界文字发展史》《现代文化的冲击波》等专著20余种,论文近400篇。
1、梁思成,梁启超的长子,祖籍广东新会,1901年出生于日本东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三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务。1972年1月病逝于北京。他是中国当代建筑大师,建筑理论家和教育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创立了清华大学、东北大学的建筑系。梁思成在建筑理论上也有突出的建树。近几年来,他于五十年代对北京城区改造、文物保护等方面的提议和疾呼,颇受关注,令人感叹,引人深思。
3、从关注文学领域扩展到关注科学与社会等领域。
2、理清说明顺序,把握结构,抓住特征,领会内容。
1、准确把握和提取文本所提供的主要信息,提高概括分析能力。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