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28923  428931  428937  428941  428947  428949  428953  428959  428961  428967  428973  428977  428979  428983  428989  428991  428997  429001  429003  429007  429009  429013  429015  429017  429018  429019  429021  429022  429023  429025  429027  429031  429033  429037  429039  429043  429049  429051  429057  429061  429063  429067  429073  429079  429081  429087  429091  429093  429099  429103  429109  429117  447348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政协委员们建议市政府要建立与首都地位、作用相适应的功能齐全的传染病救治中心,以从容________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大型盆景可以用来________强烈的视觉感而成为室内焦点,在家具较少的客厅里,还可以成为填补空间的重要角色。

(3)像其他国家的大城市一样,这里也是高楼林立,交通拥挤。大都市的喧嚣________给人以繁华之感,________难免有时会让人感到烦躁。

   A. 应付  营造  即使╱也       B. 应对  创造  即使╱也

   C. 应付  创造  尽管╱但       D. 应对  营造  尽管╱但

试题详情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 赔偿   娇揉造作   寥廓   闲情逸志

   B. 煦暖   绵里藏针   靓丽   待价而沽

   C. 寒怆   得鱼忘筌   俾益   正襟危坐

   D. 谗言   死心踏地   深邃   黄梁美梦

试题详情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 豆(gū)     怨(mán)    同仇敌(kài)    衍了事(hū)

   B. 然(fǔ)     木(nà)    为虎作(chāng)  咄逼人(duō)

   C. 落(zháo)    惑(gǔ)     光瓦亮(chèng)  引高歌(háng)

   D. 勇(xiāo)    要(xié)    万马齐(yīn)    洗洗涮(shuàn)

试题详情

(二)文章的结构特点和说明方法

1、这篇文章介绍了镇痛研究的发展进程,但全文并不是散乱的成果简介,请思考作者是怎样将研究过程中的每个发现紧密联系起来的?

明确:作者善于运用过渡句承上启下,比如第2段开头,“科学的道路是曲折的”;第3段开头,“一个问题得到解决,另一个问题又产生了”;第4段开头,“发现脑啡肽的消息,在我国医学界引起的兴趣尤其强烈”。这些句子的使用,使得文章结构紧凑,逻辑性强,让读者明确地看到镇痛研究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

2、这篇文章说明的是一个医学研究问题,专业性很强,但是普通读者读起来,并不觉得枯燥难懂,是为什么呢?

明确:作者在说明过程中运用了比喻的说明方法,比如说明左旋吗啡和右旋吗啡的差别时,写道:“左旋吗啡和右旋吗啡结构非常相似,就像人照镜子时看到镜中人像和自己一模一样,所差的只是自己的左手成了镜中人的右手。”又比如把“吗啡受体”比喻成一把“镇痛之锁”:“身体里可能有一些特定的部位,是专管止痛的,但它上面挂着一把锁,只有左旋吗啡这把钥匙,才能打开这把‘镇痛之锁’。”还有一处:“惟一的可能性就是,身体里本来就存在着类似吗啡的一些物质,可以去打开‘吗啡受体’这把锁;而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吗啡只是和它有相似的作用罢了。用一个通俗的比喻:我们只能说儿子长得像父亲,很难说父亲长得像儿子,但根据儿子的长相,就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出他的父亲来。”比喻的运用,使得专业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也使抽象的事理变得生动形象。

试题详情

(一)通读全文,捕捉文中关键信息

1、通读全文,理一理镇痛研究的进程。

抓住时间词,注意研究发现和发现的价值。

明确:时间  研究发现  发现的价值

170年前德国科学家从鸦片中提炼出吗啡。吗啡有很好的镇痛效果,但有耐受性和成瘾的缺点。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科学家发现把极少量吗啡注射到家兔的脑子里,有明显的镇痛效果。说明吗啡起止痛作用的部位就在脑子很有限的区域。后来发现吗啡的分子结构有左旋、右旋两种结构,只有左旋吗啡有止痛作用,右旋没有。使人们推想身体里可能有一些特定的部位,专管止痛。1973年发现“吗啡受体”,并证明人、猴、猫、兔等动物的脑子里都存在“吗啡受体”。说明“吗啡受体”是进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各种动物所共有的一种结构,并使人们推想出身体里本来就存在着类似吗啡的一些物质。1975年英国科学家找到了存在于动物和人的脑子中,作用与吗啡相似的物质,起名“脑啡肽”。揭开了“痛与不痛的秘密”(人脑中脑啡肽太少,痛觉就特别敏感;反之,痛觉就迟钝)说明:对于发现“脑啡肽”的价值,学生在第3段中找不到,要引导学生从后文寻找。从语言标志上看,第5段开头有“当今国内外对动物和人体进行的大量研究工作,归纳起来,可以初步描绘出这样一个轮廓”这样的话,可见是一个总结段,再与文章题目联系起来,要求学生能准确并简洁地说出“发现‘脑啡肽’”的价值。

2、结合文章内容简单解释中医针刺镇痛的科学原理。

明确:中医早就知道用针灸的方法可以治疗很多疼痛性疾病,甚至可以用针刺麻醉的方法开刀做手术。针刺镇痛的原理之一就是针刺是引起脑啡肽产生和释放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可以把身体原有的与疼痛作斗争的力量充分发挥出来。(中国传统医学博大精深,现代医学研究的成果证明了中医的科学性,这也是中国人应该为之骄傲的。)

试题详情

(二)写作特点

经济学本是专业性非常强的一门科学,但本文举人们所熟知的关心的事例,采用深入浅出的叙述,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理,并且强化了经济学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课文的内容重点放在联系实际和政策讨论上,易引起读者的兴趣。

痛与不痛的秘密

试题详情

(一)课文节选自曼昆《经济学基础》第一篇“导言”的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是其第一部分内容。第二部分是“人们如何相互交易”,包括原理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第三部分是“整体经济如何运行”,包括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课文由“经济”一词的来源引入对家庭和经济共同之处的探讨。一个家庭面临着许多决策,家庭必须考虑到每个成员的能力、努力和愿望,以及在各个成员中配置稀缺资源。社会亦如此,资源的稀缺性使社会资源也需要管理分配,也需要作出决策。因为一个经济的行为反映了组成这个经济的个人的行为,所以接下来作者开始介绍个人作出决策的四个原理。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试题详情

(三)总结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获得了两方面的收获。一方面,我们对信息化时代的当今世界对语言的要求有了比较清楚地了解;另一方面,我们对论文的内容和结构(尤其是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广泛地接触这种问题(特别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同学),希望本课的学习对你们有所帮助。

人们如何作出决策

试题详情

(二)精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给“国际共同语”下一个定义。

国际共同语是一种由历史逐渐形成的各个国家都可以方便使用的语言。

注意,要点在“一种”。

2、“英语的洪水泛滥”应如何理解?造成这种现象有哪些方面的原因?

指在全球范围内流通。原因有政治、经济、英语本身的优势和美国的推动等。

3、法语为什么在与英语的竞争中失败? 原文中有四条明示信息。

4、印度与日本的英语发展有哪些不同之处?

印度:英语长期作为教学语言得以流通;英语成为有利可图的商品。日本:受美国影响;受旅游影响;受大企业用人制度影响;受教育影响。

5、在改革开放时代,形势对我国的双语言发展提出了哪些要求?

内外并举,兼程前进。

以上这些问题都能在原文中找到答案,主要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