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30060  430068  430074  430078  430084  430086  430090  430096  430098  430104  430110  430114  430116  430120  430126  430128  430134  430138  430140  430144  430146  430150  430152  430154  430155  430156  430158  430159  430160  430162  430164  430168  430170  430174  430176  430180  430186  430188  430194  430198  430200  430204  430210  430216  430218  430224  430228  430230  430236  430240  430246  430254  447348 

2. 示例:①不管心里充满几多创伤。

  ②碰到初春的和煦的风。

  ③这一切岂不随风飘去? 点拨:只要句意连贯完整即可。

试题详情

3.(1)侣鱼虾而友麋鹿 渺沧海之一粟

 (2)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3)行成于思 毁于随

 (4)桂影斑驳 风移影动 点拨:注意:麋、沧、行、斑字形勿错。

试题详情

(2)大家互相看着,最终没有应战的人。 点拨:迄:最终。

(3)李超开始不说话,尼僧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他。 点拨:固:坚决,顽固,引申为“再三”。

2.(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若答“雁别秋江去”更妙,言之成理也可)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写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端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点拨:首联写岳阳楼四周的壮丽景色。首句“岳阳”不是楼名,而是指岳山之南一带(阳为山南)。“尽”“迥”“开”三字表现出景色的邈远辽阔,显示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侧面衬托出楼之高。次联写雁儿高飞,月出山口,但这样的自然美景被诗人赋予了生命,能引愁心去、衔好月来,想象新颖而有独创性。第三联写诗人在岳阳楼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便用了夸张手法,衬托出岳阳楼之高。最后两句写楼高风急,通过写风“吹人舞袖回”,既写诗人超脱豁达,更写楼之高耸,气韵生动,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试题详情

 (2)C  点拨:A项“妻”名词用作动词,做妻子。B项“落”是使动用法,“落叶”为“使叶子落下”。D项“竟”为“最终”义。

 (3)①“恚”字极简省双极形象地写出了女婿对岳母家要挟的心理和形态。②“置酒”“跪白”简省而又生动地写出了王夫人战战兢兢求情的心理。③“公大怒……还第”,寥寥几笔,使一个刚正无私的官员形象凸现在读者面前,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2.(1)A  点拨:鄙:边界、边远的地方。

 (2)B  点拨:A项第一个“以”是“把”的意思,第二个“以”是“凭借”的意思。B项“所”都是“……的东西”的意思。C项第一个“而”是修饰连词,第二个“而”是转折连词。D项第一个“之”是代词,第二个“之”是结构助词,的。

 (3)D  点拨:③是表示李超技艺进步很快。④是表示李超自大。

 (4)C  点拨:A项“愤而择日告辞而去”不正确,应为“数日后辞去”。B项“争强好胜”不符文意。D项说本文‘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不正确。

试题详情

4. D  点拨:此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A、B、C三项都是本文的枝叶,不是主旨。本文要说明的是为什么会产生“庄骚比翼,哲诗辉映”的现象。故D项正确。

试题详情

3. B  点拨:B项观点与例证不一致,选项讲“文学自身兼含着史哲因素”,而后举的却是《老子》这一哲学例证。

试题详情

2. C  点拨:庄子只有《庄子》,并没有诗歌著作,屈原只有诗歌,并没有哲学著作,文章只说他们的作品有这样的特点。只要通读全文,或者借助一般常识即可理解此题。

试题详情

8. A  点拨:“袁宏道”为公安派。

试题详情

7. A  点拨:结合文中写景部分判断第一空为“清幽”。排除B、C两项。再看第三空,“寂寞”较“孤寂”更符合当时作者的心情。

试题详情

6. D 点拨:A项“可怜”为“可惜”之义,今义为“同情,怜悯”。B项“金块”为“把金子当地土块”,今义:黄金块。C项“果然”为“饱腹的样子”,今义为副词,“果真”。D项“扶摇”古今均为“旋风”之义。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