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30088  430096  430102  430106  430112  430114  430118  430124  430126  430132  430138  430142  430144  430148  430154  430156  430162  430166  430168  430172  430174  430178  430180  430182  430183  430184  430186  430187  430188  430190  430192  430196  430198  430202  430204  430208  430214  430216  430222  430226  430228  430232  430238  430244  430246  430252  430256  430258  430264  430268  430274  430282  447348 

9. 下列各句中都是侧面描写张南垣园林建筑技艺高超的一项是(   )

  ①在他人为之莫能及也  ②君为人肥而短黑,性滑稽  ③华亭董宗伯玄宰、陈征君仲醇亟称之曰“……此知夫画脉者也。”  ④与人交,好谈人之善  ⑤山未成,先思著屋,屋未就,又思其中之所施设  ⑥目不转视,手不再指,若金在冶,不假斧凿  ⑦观者以此服其能矣  ⑧群公交书走币,岁无虑数十家

  A. ①③⑤⑦ B. ②④⑥⑧  C. ②④⑤⑥  D. ①③⑦⑧

试题详情

园林大师

张南垣名涟,南垣其字,华亭人,徙秀州,又为秀州人。少学画,好写人像,兼通山水,遂以其意垒石。故他艺不甚著,其垒石最工,在他人为之莫能及也。华亭董宗伯玄宰、陈征君仲醇亟称之曰:“江南诸山,土中戴石,黄一峰①、吴仲圭常言之,此知夫画脉者也。”群公交书走币,岁无虑数十家。君为人肥而短黑,性滑稽,好举里巷谐媟②以为抚掌之资。或陈语旧闻,反以此受人啁弄,变不顾也。与人交,好谈人之善,不择高下,能安异同。其所为园,则李工部之横云、虞观察之予园、王奉常之乐郊、钱宗伯之拂水、吴吏部之竹亭为最著。经营粉本,高下浓淡,早有成法。初立土山,树石未添,岩壑已具,随皴随改,烟云渲染,补入无痕。即一花一竹,疏密欹斜,妙得俯仰。山未成,先思著屋,屋未就,又思其中之所施设,窗棂几榻③,不事雕饰,雅合自然。君为此技既久,土石草树,咸能识其性情。每创手④之日,乱石林立,或卧或倚。君踌躇四顾,正势侧峰,横支竖理,皆默识在心,借成众手。常高坐一室,与客谈笑,呼役夫曰:“某树下某石可置某处。”日不转视,手不再指,若金在冶,不假斧凿。甚至施竿结顶⑤,悬而下缒,尺寸勿爽,观者以此服其能矣。

(选自《四部丛刊•梅村家藏稿》)

[注]①黄一峰:即黄公望,元代画家,最精山水画,对明清山水画影响甚大。②谐媟(xiè):诙谐不经的笑话。③窗棂:栏杆或窗户上的格子。几榻:泛指屋里的家具。④创手:开始动手创作。⑤施竿:指安放柱、梁、柁等工序。结顶:指为建筑物封顶。

8.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

  A. 好举里巷谐媟以为抚掌之资

  B. 咸能识其性情

  C. 经营粉本,高下浓淡,早有成法

  D. 君为人肥而短黑,性滑稽

试题详情

7. 对本文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文中第二段中“自己的外在现实”是指虚构的客观景物。

  B. 王维描写了“蛮荒无人之境”,而谢灵运表现了“泛我”。

  C. 山水诗采取超人间的方式,曲折地表达了追求情感解放的愿望。

  D. 文末“历史肺腑中的呼吸”这一短语强调指出山水诗出现的历史必然性。

试题详情

6. 对“表现为对立于儒家信条的玄学义理和悦目娱耳的物质外观”的“物质外观”理解不

  当的一项是(   )

  A. 玄学义理同儒家信条互不相容。

  B. 谢灵运的山水诗体现了玄学义理。

  C. 谢灵运的山水诗体现了山水林野的悦目娱耳。

  D. 玄学义理和物质外观不相统一。

试题详情

真率性灵的山水

杨万里的山水诗更强调诗人的主观性。它不像王维那样,使自然之物成为人心境的泛我象征,而是把自然变成人。自然物之间的关系被赋予世态人情:“天恐梅花不耐寒,遣将孤月报平安”、“不是百云留我住,我留白云卧闭身”……我们能在其境界中发现一种历史的必然逻辑。

我们发现:那亘古未老的山川明月,在逐步转化为人的、社会的、心灵的对象,转化为诗人“自己的外在现实”。推动这一行程的是另一行程:中国的传统统治思想儒学直接以封建政治伦理道德规范为内容,它是以人学而非神学的面目出现的社会宗教。因此,挣脱这种宗法羁绊的艺术反而要采取超人间的形式(山水诗、游仙诗)。从山水诗产生的社会心理可知:诗人们正是通过追求山水林野之美来追求独立于封建宗法规范之外的人生理想。在六朝贵族谢灵运那里,他要到蛮荒无人之境中去觅求,而表现为对立于儒家信条的玄学义理和悦目娱耳的物质外观;……在出身卑微的杨万里那里,它已和实质上淡泊的仕宦生活融而为一了,而表现为接近市井风情的人生乐趣。正像后来的李贽可以认为自然之道即是“百姓日用”、“穿衣吃饭”一样,那种独立于宗法规范之外的人生理想不必再以超人间的形式出现了,它已出现在社会之中了。山水诗回到世俗人间的过程,也就是儒学价值观在人间日常精神生活中逐渐解体的过程。

凭借自然去“穷情”,去“写性灵“,去解放人的情感,山水诗人们纵然宣称远离人间,他们吹出的纵然不是英雄的号角,而是隐者的箫笛,缠绵低回,却仍是历史肺腑中的呼吸。

5. 第一段末句中的短语“历史的必然逻辑”指的是(   )

  A. 山水诗从王维发展到杨万里,始终体现了力图挣脱封建宗法羁绊的思想追求。

  B. 山水诗采用超人间的形式,体现了力图挣脱封建宗法羁绊的思想追求。

  C. 山水诗回到世俗人间的过程是与儒学价值观在人间的日常精神生活中解体的进程相一致的。

  D. 山水诗从追求山水林野之美转向描写市井风情是与儒学价值观在人间的日常精神生活中解体的进程相一致的。

试题详情

4. 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奉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B.《楚辞》是屈原的一部诗歌集,因为它具有浓郁的楚地风味,所以后世人称这种诗体为“骚体”。

  C. 《孙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它与《木兰诗》齐名,被后人合称为“乐府双璧”。

  D.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它是继四言、六言后的又一种成形的诗歌样式,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有重大影响。

试题详情

3. 下列各句中,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隰则有泮,淇则有岸 ②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③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④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⑤自牧归荑  ⑥说怿女美

  ⑦肇锡余以嘉名  ⑧皇览揆余初度兮

  ⑨来吾道夫先路  ⑩何桀纣之猖披兮

  ○11指九天以为正兮  ○12朝搴陛之木兰兮

  ○13终老不复取  ○14府吏见丁宁

  ○15徇禄反穷海  ○16渐见愁煎迫

  A.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 ①②③④⑥③○11○13        D. ⑦⑧⑨⑩○11○12○13○14

试题详情

2. 下列各句中,活用方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①士贰其行  ②名余曰正则兮  ③字余曰灵均  ④足以荣汝身  ⑤时人伤之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④⑤

试题详情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愆(qiān)期 卜筮(shì) 沉溺(ruò) 乘彼垝(guǐ)垣

  B. 骐骥(jì) 城隅(ǒu) 公姥(mǔ) 夙(sù)兴夜寐

  C. 伶俜(pīng) 葳蕤(ruí) 便言(pián) 呦呦(yōu)鹿鸣

  D. 彷(fáng)徨 凝噎(yē) 阡陌(mò) 自出机杼(zhù)

试题详情

例文:

诗梦相糅

   中秋佳节,一家人来到阳台,围坐一起,翘首遥望苍穹。

   “月上柳梢头。”面对深蓝色的天宇,我陷入了沉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万籁俱寂的深夜里,李白蓦然醒来凝视一轮明月,缠绵而邈远的乡思油然而生。

   “但原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把自己凄凉伤感的心绪和月的阴晴圆缺作比较,希冀能与远在他乡的亲人共赏明月,引起许多人感情上的共鸣。

   但这些流露的毕竟是封建士大夫对天地永恒、人生无常的感伤,读了让人有不胜压抑之感。于是,我想起了另一些诗词。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何等悲壮的场面!秋风凛冽,深远的天宇挂着一轮冷月,溶溶月色照着冷冷秋霜,时而传来几声大雁的鸣叫。就在这肃杀的秋晨里,长征的红军战士正伴随着沉郁而鸣咽的号声策马疾行。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守卫在祖国边陲的战士爱家乡,爱亲人,更爱自己的祖国。月色溶溶夜,夫妻互诉衷肠,互勉为国出力。多么宽广的胸怀!相比之下,诗仙和大学士的气魄显得就不那么雄阔了。

   “月上柳梢头。”望着明月,一颗流星划破夜空,我突然产生一个奇特的想法:我们为什么不能到月亮上去领略那“琼楼玉宇”的胜景呢?

   登月望地,那将是怎样一幅瑰丽的景象呢?有幸邀游太空的宇航员们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一个蓝色的星球悬在空中,在没有云遮挡的情况下,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海陆轮廓。

   宇航员们同样为我们写下了美丽璀璨的诗篇。

   美国人阿姆斯特朗是一个天才的“诗人”。20世纪60年代的一天,他的左脚首先踏上了月球,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最初的足迹。他说:“对于我个人来说,我只是迈出了一小步;对于人类来说,这却是一大步。”这不就是诗吗?是史诗,是人类征服月球、实现梦想的史诗!于是诗与梦有了交叉点……

美国女教师麦考利夫和另外6名宇航员也集体创作了一首史诗: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一声巨响,7位宇航员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在天幕上写下了一首悲壮的诗!诗与梦渐渐糅合……

继阿姆斯特朗之后,苏联的登月飞船也多次上了月球。人类探索月球的足迹,使月球再也不像过去那样神秘了。人类不仅获得了月球正面和背面的大量照片资料,而且采集了不少“月壤”、“月石”。地球上的人们可以亲手摸一摸月亮了!诗与梦真正糅合时,那便是奇迹发生时!然而,中国有“嫦娥奔月”的神话,却没有阿姆斯特朗。惭愧啊!中国的诗梦何时相糅?中国的“奇迹”何时发生?望着月亮似乎冷冰冰的面孔,我要说,中国人在月球上写诗的日子快到了,也许第二个或者第三个杨利伟就要代表中国人去你那里欣赏嫦娥“舒广袖”了……

“月上柳梢头。”大地像一张硕大无垠的宣纸,月亮透过枝叶,在宣纸上留下参差不齐的斑斑光影,俨然一幅幅绝妙的写意水墨画。远山、近树、小溪、屋舍,影影绰绰,如诗如梦,这月夜多么美好啊!

总评:写法之一:诗引梦飞--从诗的共性(同一对象、同一种类、同一意蕴、同一手法等等)出发,按照诗主梦从的关系拓展思路,因诗生梦,梦因诗长,诗助梦成,诗梦相续,从而写出多种形式的散文。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