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5、语言运用题:
(2005年广东高考)把下面的长句改写成4个较短的句子,使意思表达得更清楚。(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 分)
俄罗斯科学家最近设计出一种外形为不透光的黑色管状物,具有重量轻、能耗小、精确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和数字摄像、使航天器准确识别方向等功能的新型星际“指南针”。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天祥被捕后,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了。弘范还是坚决要求他就范。文天祥于是写下自己所作的《零丁洋诗》给他,以此表明心迹。
B、弘范派人护送文天祥到京师的途中,文天祥绝食八天求死,但没有死。当时元世祖在南宋官员中大量寻求人才,王积翁推荐文天祥,说他是难得的人才。
C、元世祖本来打算释放他,但是留梦炎不赞成这样做。元世祖把文天祥召入宫中,问他有何心愿,文天祥表明自己的态度,元世祖仍不忍心赐他一死,就让他退下了。
D、文天祥被捕之后,在元营多次表明心态,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他视死如归,死前从容坦荡,死后仍面不改色,在文天祥的身上充分体现了志士仁人的浩然正气。
1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文天祥舍生取义、宁死不降的一组是( )
(3分)
(1)左右命之拜,不拜
(2)吾不能扦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3)国亡,吾分一死矣
(4)天祥出,复号召江南
(5)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
(6)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
A、(1)(3)(4) B、(1)(5)(6) C、(2)(3)(6)D、(2)(4)(5)
11、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充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左右命之拜,(天祥)不拜
B、(天祥)速移兵马司
C、(世祖)遂遣积翁谕旨
D、有兵千人,(中山狂人)欲取文丞相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与俱入山
A
臣请入,与之同命
乃书所作《零丁洋诗》与之
B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置吾十人于何地
C
赵尝五战于秦
南乡拜而死
D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扦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作《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山破,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至燕,馆人供张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速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时世祖皇帝多求才南官,王积翁言:“ 南人无如天祥者。”遂遣积翁谕旨,天祥曰:“国亡,吾分一死矣。”积翁欲合宋官谢昌元等十人请释天祥为道士,留梦炎不可,曰:“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事遂已。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与宰相议释之,有以天祥起兵江西事为言者,不果释。至元十九年,有闽僧言土星犯帝坐,疑有变。未几,中山狂人自称“ 宋主”,有兵千人,欲取文丞相。召之谕之曰:“ 汝何愿?”天祥曰:“ 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
矣。”然犹不忍,遂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俄有诏使止之,天祥死矣。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子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宋史•卷四一八•列传第一七七》)
9、对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国亡,吾分一死矣(分:按照本分,甘愿)
B、留梦炎不可(可:赞成)
C、遂麾之退(麾:指挥)
D、天祥临刑殊从容(殊:非常)
8、下面是翦伯赞写的一首称颂赵武灵王的诗,请排出正确的顺序(只写序号)
(1)英雄不愧武灵王 (2)骑射胡服捍北疆
(3)河曲风光旧莽苍 (4)望断云中无鹄起
(5)邯郸歌舞终消歇 (6)飞来天外有鹰扬
(7)只剩蓬蒿伴土墙 (8)两千几百年前事
正确的顺序是
7、将下面的长句改写成三个句子:
在今天的大会上,国务院同意了中国民航总局关于授予中国国际航空公司飞行总队“全国安全飞行标兵单位”荣誉称号的请求。
(1)
(2)
(3)
6、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孙中山见状,对唐绍仪说:“慢待,慢待,没有什么好吃的菜了。”
B、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妈妈站起来,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
C、鲁迅先生说的“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正是松树风格的写照。
D、“那,不同!”他说,“离敌人越近越觉得打得过瘾,越觉得打得解恨!”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