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30344  430352  430358  430362  430368  430370  430374  430380  430382  430388  430394  430398  430400  430404  430410  430412  430418  430422  430424  430428  430430  430434  430436  430438  430439  430440  430442  430443  430444  430446  430448  430452  430454  430458  430460  430464  430470  430472  430478  430482  430484  430488  430494  430500  430502  430508  430512  430514  430520  430524  430530  430538  447348 

1.重点词

剽悍:敏捷而勇猛,也作慓悍。

喷薄:形容水涌起或太阳上升的样子。

寒噤: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瑰宝:特别珍贵的东西。

臆想:主观的想象。

试题详情

言(zhēn)    神(qí)    刻(juān)

悍(piāo)    肉(zhuì)   目结舌(chēng)

相形见(chù)

试题详情

7.利用已有资料,通过走访、查询,用与同学合作的方式,对某一历史古迹进行一次有意义的探究,并用500字左右的文字记载下探究的成果。

试题详情

6.秦始皇陵考古队最近有一个重要的发现,经过探测,他们在陵墓地宫的东、南、西方向都发现了厚厚的夯土建筑,夯土建筑最深处位于陵墓的南端,达39.4米,最窄处在陵西,深度为23米。考古队认为这是地宫的防水大坝。秦陵地宫南、西、东三面较高,从而推断地宫的深度将低于三十米,否则,地下水将从高处渗入地宫。

试题详情

5.司马迁在《史记》中关于秦始皇陵地宫的建造及相关情况记录:“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试题详情

4.袁仲一先生是早期参加兵马俑发掘的专家之一,他认为,秦始皇陵整个地形象一条鱼的脊背,从不同的角度测量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数值。

试题详情

3.1917年,一位叫维克托·萨加伦的法国学者测得封土高度约为46米,同时他第一次提出封土的巨大外形并非完整的四棱锥体,而是有三层明显的台阶。

试题详情

2.1906年,日本学者足立喜六测得封土高度应当为76米。

试题详情

2.“迈锡尼遗址给人的感受真是一种震撼”至“如若这样,历史的魂灵就会一下子逃离而去”。

   剖析:这两段作者以世界著名历史文明遗迹--迈锡尼遗迹为例来证实自己的发现。这三千年前的城堡,正因为以原生态保留下来,才能使人仿佛看到三千年前的战火,看到“精美绝伦的‘迈锡尼文化’”,看到古代发生在这里的“一对狂恋中的情人眼睛里的惊恐与杀机”。作者因此推出希腊人给我们的启示:“珍视历史就是保护它的原貌和原状。”这和国人“修复圆明园”的呼喊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也使人领悟到作者撰文的用意。

结构图解

主旨探究

   “一件古物背后是一片广阔的历史风景。”这篇文章的作者主要借助“古希腊的石头”展开遐思,站在雅典卫城上,作者有了惊奇的发现,有了对古希腊神像与中国古代佛像的比较与联想,结果使人对世界文明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他也从中发现了这些石头身上的历史美、时间美和文化美,看到了中外文化在这些古文物上的融合,更从希腊人对待古文物的态度和方法上,找到了我们足以借鉴的对待古文物的方式,那就是:尊重历史的本来面目,才是真正的保护文物。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美鉴赏

表达多样  对比鲜明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要言“志”,必须对“物”进行比较具体的叙述、细致的刻画、缜密的分析。这就需要采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法。叙述、描写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是叙述、描写的深化,作者往往通过议论揭示事物的本质,发表自己的观点。散文中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的有机结合,使作者既能对事物进行形象的描绘,把感情融进所描写的事物中,使文章语言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又能使作者对事物进行分析,对问题进行反思,直接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文章的第5段中,作者对“一截石雕的男子的左臂”作了细腻的描写:写他“紧握拳头”“昂然地向上弯曲着”,甚至写他皮肤下面的血管。接着作者用议论方法对这个残臂作了分析:“我们无法看见这手臂连接着的雄伟的身躯,但完全可以想见这位男子英雄般的形象”,“历史并不因为它的残缺而缺少什么。残缺,却表现着它的经历,它的命运,它的年龄,还有一种岁月感”。最后,作者明确指出,古物是一种历史美,一种时间美,一种文化美。

   文章再三提到希腊人保护历史文物的做法,这和国人中有人大声呼喊着“修复圆明园”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此作者意识到国人素质有待提高的问题。尽管文章直接提国人做法的地方不多,但我们读这篇文章,却时时感受到这种对比的存在。第25段中作者把爱琴海和“这些石头”作了比较,突出了“这些石头”的非凡价值。

句题探究

   对于秦始皇陵这一重大的古文物发现,历代的学者都对它进行过研究,说法却各不相同,各持己见,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研究的话题。

   导思: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皇帝--秦始皇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营建的,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后代对此文物的发掘与研究一直没有中断,可以广泛搜集资料,有条件的可以进行实地调研,然后归纳整理。

   探究:1.最早走出书斋实地考察秦始皇陵园的是明代学者都穆,在他的考察成果《骊山记》中,忠实地记录了陵园内外城门址的具体尺寸。他所记载的封土高度只有14余米。

试题详情

1.“站在雅典卫城上”至“陡然地掉转过头,五彩缤纷地扑面而来”。

   剖析:这一部分写作者被一座很像佛像的雕像所吸引,于是便兴冲冲地去观赏山顶上的纪念碑。这说明作者不是简单地一门心思地沉醉在对外族文明的欣赏中,他更加关注的是古希腊文明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更关心的是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与并存。所以,站在雅典卫城上,作者才有了对古希腊神像与中国古代佛像的简单的比较与联想,比较的结果让人对世界文明的未来和发展充满了信心。这也使作者意识到这“残缺的石头”正是今人进入古人世界的时间隧道。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