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5. C.(应为“面目全非”)
14.C(A.泞nìng B.狩shòu 蓦mò D.怏yàng)
13、(6分)(1)揭示了当今官场论资排辈的社会现象。官场上历来重视职位的高低,主要领导无论在什么场合都排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这是一条潜规则,人们对此也习以为常。因此,当柳雨在乡政府的“全家福”上坐在最中间位置时,人们自然而然地认为柳雨当了乡长。就连柳雨的父亲、妻子、儿子也都认为柳雨当了乡长。
(2)揭示了人们依附、屈从政府官员的社会现象。从老汉、老歪对待柳雨的态度以及妻子“得知”丈夫升乡长的喜悦可以看出这一点。
(3)表达了人们希望杜绝腐败现象的愿望。柳雨儿子批评父亲不应该如此对待百姓以及柳雨父亲希望柳雨不要腐败的情节反映了人们的这一良好愿望。(答对2点即可,每点答案中,意义2分,分析1分,共6分)
12、(4分)(1)小说一开始就设置悬念。如老婆的电话,柳雨对老汉的反应。2、中间情节的发展多角度反复铺垫。如老歪、父亲、儿子对柳雨当上乡长的误会。3、最后的结果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之外。(每点2分,答2点4分,共4分)
11、(5分)柳雨是一个较为真实的基层乡政府的干部形象。(2分)从对待妻子和父亲的态度上看,他有善良、孝顺的品质;(1分)但从他对待“老汉”和“老歪”的态度上看,他对待百姓缺少耐心,漠视群众,反映了乡干部的一些不良作风。(1分)在明白事情的真相后,他如实说出了真实情况,表现出他较为诚实的性格特点。(1分)
8、(8分)(1)“客意”指的是诗人在旅途中(归家途中)的孤独之感与思亲之情。(3分)
9相同:两首诗都没有直接抒发思念之情(都采用虚写的手法来写情感)。不同点:杜牧的诗是通过回忆以前(当日在暮烟秋雨中的枫桥)与友人分别时情景来表达对好友的思念,而元好问的诗则是运用想象,通过写家中的儿女如何思念漂泊在外的自己(在计算着自己的归期,盼望着自己的归来)来表现自己的思亲之情。(相同点2分,不同点3分,共5分)
10 (5分)不尽长江滚滚来,樯橹灰飞烟灭,多情自古伤离别,一蓑烟雨任平生,择其善者而从之。
7. (10分)(1)我给楚王铸剑,三年才成功。楚王发火了,(我)去一定被杀掉。
(2)听说楚王用千金悬赏你的脑袋。请把你的脑袋和剑都交给我,我为你报仇。
[参考译文]楚国的干将、莫邪夫妇二人替楚王铸剑,花了三年功夫才完成。楚王发火了,想杀他们。剑有雌雄二柄。干将的妻子怀孕将要生产了,丈夫对她说:“我给楚王铸剑,三年才成功。楚王发火了,我去一定被杀掉。你生下的孩子如果是男的,(孩子)长大后,就告诉他:‘出门看南山,松树长在石上,剑在它的背面。’”于是拿着雌剑去见楚王。楚王十分气愤,就派人审看。(原来)剑本有两柄,一雄一雌,雌剑送来了,雄剑没送来。楚王大怒,就把干将杀掉了。
莫邪生下的儿子叫赤,等到他长大了后,就问他母亲:“我父亲在哪里?”母亲说:“你父亲给楚王铸剑,三年才成功。楚王发怒,把他杀了。他离家时嘱咐我:‘告诉你儿子:让儿子出门看南山,松树长在石上,剑在它的背面。’”于是儿子出屋门往南看,不见有山,只见堂前有一根松木檐柱立在石础上面,就用斧子劈开柱子背面,(果然)得到一柄剑。于是他日思夜想,要为父报仇。
楚王梦见一个孩子,两条眉之间宽一尺,说要报仇。楚王就重赏千金捉拿这个孩子。赤听了,赶紧逃走,逃进山里边走边悲歌。碰到一位侠客,说:“你年纪轻轻的,怎么哭得这样伤心?”赤说:“我是干将、莫邪的儿子。楚王杀了我的父亲,我想报仇!”侠客说:“听说楚王用千金悬赏你的脑袋,请把你的脑袋和剑都交给我,我为你报仇。”赤说:“太好了!”于是他就割下自己的头,双手捧着脑袋和剑,一并奉上。尸体僵硬地站立。侠客说:“我决不辜负你!”于是尸体才仆倒下去。
侠客提着赤比的脑袋去见楚王。楚王大喜。侠客说:“这是勇士的头,应当用开水大锅煮。”楚王照办了。(赤的头)煮了三天三夜也煮不烂。头在滚热的水里跳出水面,瞪着眼睛十分愤怒。侠客说:“这小孩头煮不烂,希望大王亲自到锅边察看,这样一定能煮烂了。”楚王就走上前往锅里看,侠客就用剑向楚王的头砍去,楚王的脑袋随着宝剑掉进开水里。客人也砍掉自己的头,头也掉进开水里。三个脑袋一起煮烂了,没法分辨。于是(只好)把锅里的汤再分成三份埋葬,所以通称“三王墓”,如今这墓就在汝南郡的北宜春县境内。
20.(普通班必做题) (7分)按照例句的句式特点,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从祥林嫂、葛朗台、别里科夫中任选一个对象,仿写句子。(4分)
例句:在读者的心目中,阿Q既是一个文学形象,又是一个旧中国落后农民的典型;“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不仅是一句人物语言,更是他精神胜利法的集中体现。
仿写:
20. (实验班必做题) (7分)“作业写到很晚,真是杯具!再酱紫,要生餐具了!”“神马都是浮云!”“童鞋都是些菌男霉女,但我肥肠稀饭哦!”近年来,类似的语言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小学生作文中,有人把这种现象叫“网络语‘入侵’作文”。不同的群体对这种现象有不同的看法,并有各自的道理。请选择作文学生、语文教师、语言学家中的二种人物,以他们的身份对这一现象进行简要评论。
⑴作文学生:
⑵语文老师:
⑶语言专家: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