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4.根据下面提示语要求造句。(3分)
某中学为帮助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重返课堂,要在全校开展一次献爱心捐款、捐物活动。请你为这次活动拟两条校园宣传标语。(要求:①每条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②有文采,并体现人文关怀;③每条不少于10个字)
(1)
(2)
22.将下面一则新闻稿改写成一句话新闻。(3分)
中新网2005年2月20日电 就美、日两国将发表涉及台海问题的联合声明将台海纳入“安保”范围一事,中国外交部19日作出回答,表示严密关切此事。中国外交部表示,美、日军事同盟是在冷战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双边安排,不应该超出双边范畴。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事关中国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美、日发表任何涉台共同文件,借此干涉中国内政、损害中国主权,中国政府和人民都坚决反对。
中国外交部强调,当前,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美、日两国应恪守在台湾问题所做的承诺,不作任何有损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的事情。
2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生命带给人们很多启示,每个人的感悟不尽相同。有人追求结局的辉煌,有人关注过程的完满。本文作者坚决反对追求“终极愿望”,主张“过程即生命”。
B.作者认为,由于人们坚信“付出就有结果”,一味追求结局的辉煌,从而使生命的必经的过程成为人生“最大的煎熬和无奈”。
C.本文作者善用类比的方法,浅显明了地阐发道理。如在第8段,作者用“化水为虹”和“化蛹为蝶”,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过程成就”“最终的美”的道理。
D.文章中多处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语言自然流畅,韵律和谐,具有一种流动的美感。
E.从文章内容,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注重过程,“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终极目标的旷达和名利追求的淡泊。
20.(1)如何理解标题“安于途中”?(2)作者为何说每一个生命首先要做到“安于途中”?(6分)
答:(1)
(2)
19.在第12段中作者说:“生活并不是只有这些,也不该只有这些。”请回答“这些”指的是什么?简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4分)
答:“这些”指的是
原因是:
17.按课文内容默写(每题2分,共8分)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 ,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苏洵《六国论》)
(2)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 ,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苏洵《六国论》)
(3)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 ,
。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苟以天下之大,
, 。(苏洵《六国论》)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