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30967  430975  430981  430985  430991  430993  430997  431003  431005  431011  431017  431021  431023  431027  431033  431035  431041  431045  431047  431051  431053  431057  431059  431061  431062  431063  431065  431066  431067  431069  431071  431075  431077  431081  431083  431087  431093  431095  431101  431105  431107  431111  431117  431123  431125  431131  431135  431137  431143  431147  431153  431161  447348 

23.下面是傅雷《给傅聪的信》中的一段话,请用一句话概括傅雷的观点。(4分)

关于莫扎特的话,例如说他天真、可爱、清新等等,似乎很多人懂得;但弹起来还是没有那天真、可爱、清新的味儿。这道理,我觉得是“理性认识”与“感情深入”的分别。感性认识固然是初步印象,是大概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深入一步,了解到本质。但是艺术的领会,还不能以此为限。必须再深入进去,把理性所认识的,用心灵去体会,才能使原作者的悲欢喜怒化为你自己的悲欢喜怒,使原作者每一根神经的震颤都在你的神经上引起反响。否则即使道理说了一大堆,仍然是隔了一层。一般艺术家的偏于intel-lectual(理智),偏于cold(冷静),就因为他们停留在理性认识的阶段上。

傅雷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40个字)

试题详情

21.从下列说法中,选出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两项(   )(   )(4分)

A.作者认为治学问可以分成“有所为而为”和“无所为而为”两类,而只走“有所为而为”的治学之路未免过窄。

B.作者认为学问的功用有“通”与“专”之分,这是因为人的智力有“普通”和“特殊”之别。

C.作者引用“醉翁之意不在酒”“得鱼忘筌”两句古语,意在批评青年学生对学问功用的错误认识。

D.作者引用苏格拉底所说的“知识即德行”,是为了证明有德行的人必定知识丰富,而且必定不会做坏事。

E.作者认为,学问是为生活,不仅是物质生活,还包括精神生活;而且精神生活较之物质生活更为重要。

试题详情

20.文章最后一段可分三层,请用“∣” 在下面序号间标出,并概括各层意思。(4分)

答:层次划分:(1分)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⑾

层意概括:(3分)

  一层:                                  _        

  二层:                                   

  三层:                                  

试题详情

19.第二段中说“许多升学的青年实在只为着要让稻种发生成大量谷子,预备‘吃着不尽’”,句中“稻种”比喻的是:     (2分)“大量谷子”比喻的是:       (2分)             

试题详情

1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彦光品行和学识皆佳。他年轻时就性情纯厚,他的父亲对他寄以厚望,认为他一定会兴盛宗族;他就学于太学时,泛览经史,严守礼法。

B.梁彦光性情执着,不为挫折屈服。相州民风不纯,民众诽谤他任刺史不善为政,使得他获罪免官。但他后来重被起用时,却不惧失败,主动请求再回相州任职。

C.梁彦光为政始终是惩恶和教化兼施。他一方面严厉打击强横狡猾、不守法纪之徒,另一方面以圣贤之道教育感化民众。

D.梁彦光的德政使得过去善变狡诈的相州民众转而向善。酗酒不孝的焦通,经过教育感化而幡然悔悟,弃恶从善;相州官吏民众的好争执的习俗也为之大改。

第Ⅱ卷(108分)

试题详情

1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梁彦光的为政之道的一组是(  )

①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  ②发摘奸隐,有若神明

③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  ④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

⑤彦光训谕而遣之         ⑥吏人感悦,略无诤讼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④⑤⑥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
关 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