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31972  431980  431986  431990  431996  431998  432002  432008  432010  432016  432022  432026  432028  432032  432038  432040  432046  432050  432052  432056  432058  432062  432064  432066  432067  432068  432070  432071  432072  432074  432076  432080  432082  432086  432088  432092  432098  432100  432106  432110  432112  432116  432122  432128  432130  432136  432140  432142  432148  432152  432158  432166  447348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   )   羞(   )    (   )源   利(   )

(   )育   (   )金森   (   )思    包(   )

试题详情

2.鉴赏评价

《漫游者的夜歌》中“且等候”的内涵解读

是歌德在特殊里显一般的典范,诗人思考生活的方式是:从具体的感悟经验出发,而不是抽象的议论。诗人先抓住生活中的具体形象,甚至是被一般人忽略的东西,从中挖掘出潜在的哲理。如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让人能够从有形中见到无形,从有限中见到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读这种诗,不单是某种人生的启迪,更不是一两句格言,而是整个精神世界的升华,是感官和理智的双重震撼。思想成为应该感受的对象。鸟儿们静默在林里,鸟儿们白天的工作各不相同,有时歌唱,有时飞翔,有的捕食,有的孕育。此时的“静默”,是一种休息,一种蓄积,稍息也许是为明天歌声更嘹亮,是婉转,飞翔更高远,更有力,捕食更可口,更充足,休息既是一种顺应自然的自身需要,更是一种贮备,是积蓄力量,为了美好的明天。

夜里歌唱的是“且等候,你也快要去休息”,是顺应自然规律的歌唱。休息能使漫游者在夜里恢复体力,整理思想,调整心态,改进方法,蓄积力量,一旦朝阳东升,他将以更矫健的步伐踏上征程,以更饱满的精神迎接生活、命运的挑战。

试题详情

1. 品味语句

(1)《漫游者的夜歌》这首诗,用语的大气磅礴足以显示这位伟大诗人的伟大气魄。“一切峰顶的上空”,“一切的树梢中”,开篇的这两个“一切”,有什么含义。

开篇的这两个“一切”,大有措万物于笔端的雄浑之势,诗人“视通万里,思接千载”把我们读者带入了宇宙自然之中。而且,激发了我们丰富的联想,读着歌德,思绪又仿佛与中国的诗人对话,耳畔仿佛回响着中国诗人的诗句:回响着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回响起李白“古来万事东流水”, 回响起毛泽东“万类霜天竞自由”……

(2)分析《雪夜林边驻脚》结尾重复的一句“还得走好多里才能安睡”在语气上起到了什么效果。

最后出现两次的“还得走好多里才能安睡”,舒缓低沉,仿佛一个疲倦的旅人,正在睡眼惺忪中低语,又像一种咒语,安慰了雪夜中迷茫的人心。

试题详情

3.赏析作品的内涵

《漫游者的夜歌》:以一个登山者的视角展开,登上山顶后看到的,听到的,从天空,树梢,鸟儿,最后归结到人,在这万籁俱寂之中,人与自然似乎融为一体。

《石榴》:是一首咏物诗,但诗人借助“石榴”这个意象,真正吟咏的是人思想的结构。在诗人的笔下,诗歌不是情感的流露,也不是感觉的捕捉,而是一种思想、语言的建筑。

《雪夜林边驻脚》:从日常生活出发,叙事的口吻保持了一种亲切感,但诗人的目的不是日常经验的再现,而是从中引申出对人生的思考。

精析·重点解读

试题详情

2.分析作品的结构

《漫游者的夜歌》

这首诗以一个登山者的视角展开,漫游者站在阒静无人迹的山顶,在天宇、树林,鸟儿之间的一片“大安静”中,感受着人与自然之间隐秘的关联。

《石榴》

第一节:讲内因,石榴子多,已经成熟而开裂。

第二节:讲外因,骄阳给半绽的石榴以锻炼的机会,让石榴把自己饱满的子粒变成红宝石。

第三节:讲过程,讲壮大成熟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等到那个时候,内是红艳艳的美玉,外是辉煌的形象。

第四节:诗人又回到第一节上来,同时回想起他过去的成绩主要靠“自己思想上的内在建筑”。

《雪夜林边驻脚》

第一节:诗人伫望着白雪灌满的树林。

第二节:在小马的眼里,主人的驻足有点离奇,这里一片冰雪无处休息。

第三节:写了小马的一个动作,“它把颈上的铃摇了一摇”,当做对世界的提问,世界的回答只是风吹雪片发出的声响。

第四节:仿佛一个疲倦的旅人,正在睡眼惺忪中低语,安慰了雪夜中迷茫的人心。

试题详情

1.欣赏作品的形象

《漫游者的夜歌》中的“漫游者”在宁静的大自然(傍晚时分,在苍茫的暮色中,远处的群峰默默无语的立着;树梢,一丝儿风影也没有,树林中,栖鸟亦缄默无声。)中获得了内心的宁静。漫游者,也就变成了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的脉息相通。自然中加入了新的成员并未失去它的和谐宁静,漫游者投入了自然却在心中注满了甘美的和平安宁。

《石榴》中的“石榴”与人的头颅,本来是两种不相关的事物,但在诗人的眼中,它们却有了一种内在的相似性。诗中的石榴表皮粗糙、坚硬,同时也因过度成熟开裂,露出珠玉一样的粒子,内外的反差传达出“成熟”的艰难与隐秘。

《雪夜林边驻脚》中的“树林”不是某一种思想的形象符号,它更多的是一种含义不确定的隐喻。在这首诗中,被白雪覆盖的树林虽然幽静、但也是一个神秘的、充满可能性的存在,让疲倦的旅人驻足不前。

有人解释它代表了人生的诱惑,还有人说树林是人生的最后归宿--死亡的化身。
 
 

在诗人笔下,“树林”不只是一个现实的场景,也象征了某种人生旅途中态度,深幽的空间,错杂的路径,暗示了迷惑与不确定,需要人停下脚步,反思自己的方向。

试题详情

3.了解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歌德(1749-1832)德国诗人。1749年8月28日生于莱因河畔的法兰克福,他的父亲是法学博士,得到皇家参议的头衔,母亲是市议会会长的女儿。1765年他去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1768年因病辍学。1770年进斯特拉斯堡大学继续攻读,次年获法学博士学位。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铁手骑士葛兹·封·伯里欣根》,蜚声德国文坛。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声名大噪。1775年他应邀到魏玛,次年被任命为魏玛公国的枢密顾问。在随后直到1786年这段时期里,他成了魏玛公国的重臣,曾在一段时间里主持公国大政,力图进行一些改革。然而随着各方面阻力的增强,加上他对科学研究与文学创作的爱好,他陷入一种矛盾的痛苦之中,这导致他在1786年秋不辞而别,化名潜往意大利,直到1788年6月才返回魏玛。  回到魏玛之后,他辞去重要的政治职务,只负责文化艺术方面的工作。此后直到 1794年这段时间,他先后完成了戏剧《哀格蒙特》、《托夸多·塔索》,并着手写第一部《浮士德》;他还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1790年发现了人的胯间骨。1794年歌德开始与席勒合作,他俩以各自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推向历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歌德先后创作了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叙事诗《赫尔曼与窦绿苔》(1797),重新写《浮士德》第一部。 席勒在1805年的逝世标志着从1786年开始的德国古典文学时代的结束。在此后的近30年中,是歌德创作上的鼎盛时期。他完成了小说《亲和力》(1809),诗集《西东合集》(1819),《威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1829),自传性著作《诗与真》(1831),《意大利游记》以及耗尽他毕生心血的巨著《浮士德》第二部(1831)。    1832年3月22日,歌德在魏玛逝世。

瓦雷里(1871-1945),法国后期象征派大师,法兰西学院院士。他13岁开始写诗,20岁就闻名于法国诗坛。瓦雷里是诗人,也是哲学家,他的诗歌耽于哲理,充满了抽象的沉思、内省和分析。他认为诗歌的灵魂在于指挥和思想,纯粹的思想产生纯粹的诗。同时,他也注重理和情的统一、感和知的结合。这使瓦雷里的诗作既深奥抽象,又具有可感的形象和语言,以及完美的形式和格律。瓦雷里的主要作品有《旧诗稿》、《年轻的命运女神》、《海滨墓园》、《幻美集》等。

弗罗斯特诗歌风格上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朴素无华,含义隽永,寓深刻的思考和哲理于平淡无奇的内容和简洁朴实的诗句之中。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1874年3月26日生于美国西部的旧金山。他11岁丧父,后随母亲迁居东北部的新英格兰。此后,他就与那块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弗罗斯特16岁开始写诗,20岁时正式发表第一首诗歌。他勤奋笔耕,一生中共出了10多本诗集,其中主要的有《波士顿以北》(1914),《山间》(1916),《新罕布什尔》(1923),《西流的小溪》(1928),《见证树》(1942)以及《林间空地》(1962)等。弗罗斯特的诗可分为两大类:抒情短诗和戏剧性较强的叙事诗,两者都脍炙人口。弗罗斯特的抒情诗主要描写了大自然和农民,尤其是新英格兰的景色和北方的农民。这些诗形象而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深受各层次读者的欢迎。他的叙事诗一般都格调低沉,体现了诗人思想和性格中阴郁的一面。弗罗斯特的世界观是比较复杂的,他把世界看成是一个善与恶的混合体。因此,他的诗一方面描写了大自然的美和自然对人类的恩惠,另一方面也写了其破坏力以及给人类带来的不幸和灾难。

(2)作品简介

《漫游者的夜歌》主要以一种物我两化、静谧安宁的意境来表达作者的哲思。

《石榴》则通过对一个意象的多角度、动态的描绘,体现一种外物对个人思想的触发,而这种思想显得比较朦胧,仅仅是一种思想的感觉或者说思想的状态。

《雪夜林边驻脚》以一个日常生活的现象,通过安静的雪夜中人内心的活动,表现出一种浓重的使命(宿命)感。

精析·整体感知

试题详情

2.补充词语解释

(1)词语释义

静默:寂静;没有声音。

傲慢:坚强不屈的样子。

逗留:暂时停留。

絮语:絮叨的话。

许诺:絮絮叨叨地说。

幽深:(山水、树木、宫室等)深而幽静。

(2)近义词辨析

停留·停滞

停留:指暂时停止而不离开某地方。

停滞:指长时间地停止,表示因受阻而不能顺利发展。

掩饰·掩盖

掩饰:着重于虚伪手段,文过饰非。中性词。

掩盖:可泛指一般的掩盖,也指对错误缺点的隐藏。贬义词。

试题详情

1.识记字音字形

(1)字音识记

(shāo)   干(zào)   辉(huáng)   (qì)机

(dòu)留   (zhù)望   (xù)语    许(nuò)

 

(2)字形辨识

 

试题详情

2.   鉴赏评价

《鲁拜六十六首》

--探索生命的奥秘和人生的意义     关于宇宙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人生究竟是怎么回事等问题,在神学家的著作里有现成的答案;然而欧玛尔·海亚姆并不满足于此,他要自己加以探讨,独立进行思考,力求得出正确的结论。不过,在当时的条件下,他很难找到圆满的答案,于是,他惶惑了,不安了--

我的心智始终把学问探讨,

使我困惑不解的问题已经很少。

七十二年我日日夜夜苦苦寻思,

如今才懂得我什么也不曾知晓。

神学家认为,安拉为宇宙中的惟一的神,它自生,永在,无形无影,无所不在,全知全能。宇宙是它创造的和主宰的,人类也是它创造和主宰的。但欧玛尔·海亚姆却不愿接受这些被时人视为最高权威的真理,而提出了自己的怀疑--

                如一滴水汇入大海,

一粒沙撒落在大地。

你因何降生到这人世,

像一只蚊子来而复去?

我们来去匆匆的宇宙,

上不见渊源,下不见尽头。

从来无人能参透个中真谛,

我们自何方来,向何方走?

这是勇敢的怀疑,大胆的怀疑;尽管他没有能力加以解决,可是敢于提出这一系列的怀疑已经称得起是勇敢的、大胆的了。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