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接踵( ) 羞愧( ) 渊( )源 利禄( )
蕴( )育 狄( )金森 寻( )思 包裹( )
2.鉴赏评价
《漫游者的夜歌》中“且等候”的内涵解读
是歌德在特殊里显一般的典范,诗人思考生活的方式是:从具体的感悟经验出发,而不是抽象的议论。诗人先抓住生活中的具体形象,甚至是被一般人忽略的东西,从中挖掘出潜在的哲理。如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让人能够从有形中见到无形,从有限中见到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读这种诗,不单是某种人生的启迪,更不是一两句格言,而是整个精神世界的升华,是感官和理智的双重震撼。思想成为应该感受的对象。鸟儿们静默在林里,鸟儿们白天的工作各不相同,有时歌唱,有时飞翔,有的捕食,有的孕育。此时的“静默”,是一种休息,一种蓄积,稍息也许是为明天歌声更嘹亮,是婉转,飞翔更高远,更有力,捕食更可口,更充足,休息既是一种顺应自然的自身需要,更是一种贮备,是积蓄力量,为了美好的明天。
夜里歌唱的是“且等候,你也快要去休息”,是顺应自然规律的歌唱。休息能使漫游者在夜里恢复体力,整理思想,调整心态,改进方法,蓄积力量,一旦朝阳东升,他将以更矫健的步伐踏上征程,以更饱满的精神迎接生活、命运的挑战。
1. 品味语句
(1)《漫游者的夜歌》这首诗,用语的大气磅礴足以显示这位伟大诗人的伟大气魄。“一切峰顶的上空”,“一切的树梢中”,开篇的这两个“一切”,有什么含义。
开篇的这两个“一切”,大有措万物于笔端的雄浑之势,诗人“视通万里,思接千载”把我们读者带入了宇宙自然之中。而且,激发了我们丰富的联想,读着歌德,思绪又仿佛与中国的诗人对话,耳畔仿佛回响着中国诗人的诗句:回响着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回响起李白“古来万事东流水”, 回响起毛泽东“万类霜天竞自由”……
(2)分析《雪夜林边驻脚》结尾重复的一句“还得走好多里才能安睡”在语气上起到了什么效果。
最后出现两次的“还得走好多里才能安睡”,舒缓低沉,仿佛一个疲倦的旅人,正在睡眼惺忪中低语,又像一种咒语,安慰了雪夜中迷茫的人心。
3.赏析作品的内涵
《漫游者的夜歌》:以一个登山者的视角展开,登上山顶后看到的,听到的,从天空,树梢,鸟儿,最后归结到人,在这万籁俱寂之中,人与自然似乎融为一体。
《石榴》:是一首咏物诗,但诗人借助“石榴”这个意象,真正吟咏的是人思想的结构。在诗人的笔下,诗歌不是情感的流露,也不是感觉的捕捉,而是一种思想、语言的建筑。
《雪夜林边驻脚》:从日常生活出发,叙事的口吻保持了一种亲切感,但诗人的目的不是日常经验的再现,而是从中引申出对人生的思考。
精析·重点解读
2.分析作品的结构
《漫游者的夜歌》
这首诗以一个登山者的视角展开,漫游者站在阒静无人迹的山顶,在天宇、树林,鸟儿之间的一片“大安静”中,感受着人与自然之间隐秘的关联。
《石榴》
第一节:讲内因,石榴子多,已经成熟而开裂。
第二节:讲外因,骄阳给半绽的石榴以锻炼的机会,让石榴把自己饱满的子粒变成红宝石。
第三节:讲过程,讲壮大成熟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等到那个时候,内是红艳艳的美玉,外是辉煌的形象。
第四节:诗人又回到第一节上来,同时回想起他过去的成绩主要靠“自己思想上的内在建筑”。
《雪夜林边驻脚》
第一节:诗人伫望着白雪灌满的树林。
第二节:在小马的眼里,主人的驻足有点离奇,这里一片冰雪无处休息。
第三节:写了小马的一个动作,“它把颈上的铃摇了一摇”,当做对世界的提问,世界的回答只是风吹雪片发出的声响。
第四节:仿佛一个疲倦的旅人,正在睡眼惺忪中低语,安慰了雪夜中迷茫的人心。
1.欣赏作品的形象
《漫游者的夜歌》中的“漫游者”在宁静的大自然(傍晚时分,在苍茫的暮色中,远处的群峰默默无语的立着;树梢,一丝儿风影也没有,树林中,栖鸟亦缄默无声。)中获得了内心的宁静。漫游者,也就变成了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的脉息相通。自然中加入了新的成员并未失去它的和谐宁静,漫游者投入了自然却在心中注满了甘美的和平安宁。
《石榴》中的“石榴”与人的头颅,本来是两种不相关的事物,但在诗人的眼中,它们却有了一种内在的相似性。诗中的石榴表皮粗糙、坚硬,同时也因过度成熟开裂,露出珠玉一样的粒子,内外的反差传达出“成熟”的艰难与隐秘。
《雪夜林边驻脚》中的“树林”不是某一种思想的形象符号,它更多的是一种含义不确定的隐喻。在这首诗中,被白雪覆盖的树林虽然幽静、但也是一个神秘的、充满可能性的存在,让疲倦的旅人驻足不前。
|
在诗人笔下,“树林”不只是一个现实的场景,也象征了某种人生旅途中态度,深幽的空间,错杂的路径,暗示了迷惑与不确定,需要人停下脚步,反思自己的方向。
3.了解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歌德(1749-1832)德国诗人。1749年8月28日生于莱因河畔的法兰克福,他的父亲是法学博士,得到皇家参议的头衔,母亲是市议会会长的女儿。1765年他去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1768年因病辍学。1770年进斯特拉斯堡大学继续攻读,次年获法学博士学位。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铁手骑士葛兹·封·伯里欣根》,蜚声德国文坛。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声名大噪。1775年他应邀到魏玛,次年被任命为魏玛公国的枢密顾问。在随后直到1786年这段时期里,他成了魏玛公国的重臣,曾在一段时间里主持公国大政,力图进行一些改革。然而随着各方面阻力的增强,加上他对科学研究与文学创作的爱好,他陷入一种矛盾的痛苦之中,这导致他在1786年秋不辞而别,化名潜往意大利,直到1788年6月才返回魏玛。 回到魏玛之后,他辞去重要的政治职务,只负责文化艺术方面的工作。此后直到 1794年这段时间,他先后完成了戏剧《哀格蒙特》、《托夸多·塔索》,并着手写第一部《浮士德》;他还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1790年发现了人的胯间骨。1794年歌德开始与席勒合作,他俩以各自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推向历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歌德先后创作了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叙事诗《赫尔曼与窦绿苔》(1797),重新写《浮士德》第一部。 席勒在1805年的逝世标志着从1786年开始的德国古典文学时代的结束。在此后的近30年中,是歌德创作上的鼎盛时期。他完成了小说《亲和力》(1809),诗集《西东合集》(1819),《威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1829),自传性著作《诗与真》(1831),《意大利游记》以及耗尽他毕生心血的巨著《浮士德》第二部(1831)。 1832年3月22日,歌德在魏玛逝世。
瓦雷里(1871-1945),法国后期象征派大师,法兰西学院院士。他13岁开始写诗,20岁就闻名于法国诗坛。瓦雷里是诗人,也是哲学家,他的诗歌耽于哲理,充满了抽象的沉思、内省和分析。他认为诗歌的灵魂在于指挥和思想,纯粹的思想产生纯粹的诗。同时,他也注重理和情的统一、感和知的结合。这使瓦雷里的诗作既深奥抽象,又具有可感的形象和语言,以及完美的形式和格律。瓦雷里的主要作品有《旧诗稿》、《年轻的命运女神》、《海滨墓园》、《幻美集》等。
|
(2)作品简介
《漫游者的夜歌》主要以一种物我两化、静谧安宁的意境来表达作者的哲思。
《石榴》则通过对一个意象的多角度、动态的描绘,体现一种外物对个人思想的触发,而这种思想显得比较朦胧,仅仅是一种思想的感觉或者说思想的状态。
《雪夜林边驻脚》以一个日常生活的现象,通过安静的雪夜中人内心的活动,表现出一种浓重的使命(宿命)感。
精析·整体感知
2.补充词语解释
(1)词语释义
静默:寂静;没有声音。
傲慢:坚强不屈的样子。
逗留:暂时停留。
絮语:絮叨的话。
许诺:絮絮叨叨地说。
幽深:(山水、树木、宫室等)深而幽静。
(2)近义词辨析
停留·停滞
停留:指暂时停止而不离开某地方。
停滞:指长时间地停止,表示因受阻而不能顺利发展。
掩饰·掩盖
掩饰:着重于虚伪手段,文过饰非。中性词。
掩盖:可泛指一般的掩盖,也指对错误缺点的隐藏。贬义词。
1.识记字音字形
(1)字音识记
树梢(shāo) 干燥(zào) 辉煌(huáng) 契(qì)机
逗(dòu)留 伫(zhù)望 絮(xù)语 许诺(nuò)
(2)字形辨识
2. 鉴赏评价
《鲁拜六十六首》
--探索生命的奥秘和人生的意义 关于宇宙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人生究竟是怎么回事等问题,在神学家的著作里有现成的答案;然而欧玛尔·海亚姆并不满足于此,他要自己加以探讨,独立进行思考,力求得出正确的结论。不过,在当时的条件下,他很难找到圆满的答案,于是,他惶惑了,不安了--
我的心智始终把学问探讨,
使我困惑不解的问题已经很少。
七十二年我日日夜夜苦苦寻思,
如今才懂得我什么也不曾知晓。
神学家认为,安拉为宇宙中的惟一的神,它自生,永在,无形无影,无所不在,全知全能。宇宙是它创造的和主宰的,人类也是它创造和主宰的。但欧玛尔·海亚姆却不愿接受这些被时人视为最高权威的真理,而提出了自己的怀疑--
如一滴水汇入大海,
一粒沙撒落在大地。
你因何降生到这人世,
像一只蚊子来而复去?
我们来去匆匆的宇宙,
上不见渊源,下不见尽头。
从来无人能参透个中真谛,
我们自何方来,向何方走?
这是勇敢的怀疑,大胆的怀疑;尽管他没有能力加以解决,可是敢于提出这一系列的怀疑已经称得起是勇敢的、大胆的了。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