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32161  432169  432175  432179  432185  432187  432191  432197  432199  432205  432211  432215  432217  432221  432227  432229  432235  432239  432241  432245  432247  432251  432253  432255  432256  432257  432259  432260  432261  432263  432265  432269  432271  432275  432277  432281  432287  432289  432295  432299  432301  432305  432311  432317  432319  432325  432329  432331  432337  432341  432347  432355  447348 

10.秦王不(yì)

试题详情

7.臣曰(yù)     8.使人赵王书(wèi)  9.柱(nì)

试题详情

4.贤舍人(miào)    5.见臣列(guàn  )   6.相如虽(nǔ)

试题详情

1.臣等不(xiào)    2.刎颈之交(wénjǐng)   3.广成舍( zhuàn)

试题详情

5.例句:“秦以城求璧,而赵不,曲在赵”(  )  A.弗听,晋使            B.临淄有大蛇,长十丈  C.先生不知何人也          D.时人莫之 

试题详情

4.例句:“臣以为布衣之尚不相欺”(  )  A.周郑恶              B.初一战  C.合从缔              D.不忠兮怨长

试题详情

参考资料

艾吕雅(郑克鲁)

保尔·艾吕雅(1895-1952),原名欧仁·格兰德尔。自小身体羸弱,1912至1914年在克拉瓦德尔疗养院里开始写诗,深受拉福格的影响。在这期间,他认识了加拉,1917年与她结婚,1931年离异,她成了画家达利的妻子。他于1914年入伍,先作护士,后上前线,战争生活使他写出《和平颂》(1918)。同年,他认识了查拉、布勒东、阿拉贡,参加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运动,发表《兽与人》(1920)、《死于不死》(1924),尤其是《痛苦之都》(1926),显示了他的抒情诗人的品质。1929年,艾吕雅认识了尼丝,1934年与她结婚,直到她逝世。爱情使他写出《当前的生活》(1932)、《丰富的眼睛》(1936)等诗集。由于在1926年他参加了法共而被开除出超现实主义团体(1933)。30年代他参加反法西斯运动,他表示:“一切诗人都有权利和责任坚持,他们要深深进入别人的生活中,进入公共生活中。”1938年,他写出《盖尔尼加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参加抵抗运动,与子夜出版社合作,同阿拉贡一起建立全国作家委员会,发表了《诗与真》(1942),1943~1944年发表《诗人的荣誉》《痛苦的武器》《与德国人会面》,表明了他想同热爱正义的德国人共同战斗的愿望。战后,同样的精神促使他参加作家的聚会与和平代表大会。1946年尼丝的去世使他感到孤独。1949年9月,他在墨西哥认识了多米尼克,由此获得的爱情新生表现在《凤凰集》(1950)中。二次大战后他发表的诗集有《不断的诗》(1946)、《政治诗集》(1948)、《和盘托出》(1951)、《给大众的诗》(1952)等。他死于心绞痛。

贯穿于艾吕雅诗歌中的主题是一个“爱”字:爱情、爱生活、爱人类、爱诗歌、爱真理。“爱情是艾吕雅诗歌的主题,或更确切地说,是他诗歌的主要活力。”在艾吕雅看来,惟有爱情价值最高;爱情驱除了人们的孤独寂寞,并为人们照亮了能被人终于理解的世界。在他笔下,爱情具有活跃的生命:“一个幽灵……/我那超出了世界上全部不幸的/爱情/犹如一只赤裸的野兽。”(《死于不死》)艾吕雅歌唱爱情的伟力,以及它给夫妻生活带来的变化:“我在光辉灿烂中变形,正如人们把泉水倒进一只杯子中使水变形一样,又如人们将手放进另一只手使他的手改变了一样。”《恋女》刻画了对情人思念而产生的各种幻象:“她站在我的眼睑上,/她的头发混在我的头发里,/她的形态像我的手,/她的肤色像我的眼睛,/她淹没在我的身影中/好似天空里的一块宝石。”《稍稍改变的面孔》写出爱情失意而产生惆怅和忧愁时的感觉:“再见忧愁/你好忧愁/你刻在天花板的线条中/你刻在我热爱的眼睛中……”艾吕雅指出:“不由自主产生的诗歌,不管多么平凡、不完美和粗疏,是由生活和世界,梦想和爱情,爱情和必要性之间的关系组成的。它产生了我们的激动,它使我们的血具有火的轻灵。凡是人都是普罗米修斯的兄弟。”这段话阐明了艾吕雅对生活和爱情的重视,认为生活和爱情能给人以激动。关于生活,他写过不少好诗。《为了生活在这里》写道:“我生了一堆火,尽管蓝天抛弃了我,/一堆火为了成为她的朋友,/一堆火为了把我带进冬夜,/一堆火为了生活得更好。”《一刻的镜子》写道:“它使时光消失,/它给人们显示表象的纤细的形象,/它夺走人们消遣的可能。它坚硬如石头,”(《痛苦之都》)这首诗写出了时间的宝贵。《生日》写道:“生活长出新的叶子/从新鲜的草地涌出最鲜活的细流。/由于我们喜欢炎热天气就热/果实过度吸收阳光色彩在燃烧/随后秋天热烈奉承童贞的冬天。”诗人用热烈的语言写出了生活的美好和欣欣向荣,充分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

恋人艾吕雅不仅把自己的爱给予情人和生活,而且把它给了人类。他认为一对情侣的爱既给了他们幸福,也带来了大家的幸福,并且有助于人类的未来幸福。他说:“我们大家都将接近一种新的记忆。我们一起将说一种灵敏的语言。”为了建立这种共同的语言,他要“看到所有人的眼睛反映在所有人的眼里,要让说话像拥抱那样宽容。”他认为:“只要人们愿意,就会出现奇迹。只要我们愿意,没有什么不能做的事。”他在《当前的生活》中写道:“一言为定我憎恨资产者的统治/但我更加憎恨漠然视之的人/不像我那样/我尽全力/向反常的人的脸上啐唾沫。”一旦法西斯猖獗横行,一旦侵略战争降临在法兰西的土地上,他就挺身而出。《盖尔尼加的胜利》愤怒谴责了德国法西斯狂轰滥炸,杀害无辜平民的暴行。本来,“妇女孩子在他们纯洁的眼里/有着春天的绿叶、纯奶/和时间/同样的财富”,而如今,“妇女孩子在他们的眼里有着/同样的红玫瑰/每人都流出血来”。诗人仅用一个红玫瑰(眼睛流血)的意象就写出了数以千计的平民被害的惨象,足以表现这场大屠杀的残酷和罪恶的深重。《美好的正义》歌颂了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反对战争和贫困现象,诗歌写到:“这是人们热烈的法则/他们把葡萄酿成了酒/他们把煤炭变成了火/他们通过吻造出了人。”在艾吕雅所有的诗歌中,对侵略战争的谴责莫过于《自由》一诗了:

在我的练习本上

在我课桌和树上

在沙上在白雪上

我写上你的名字

在所有念过的书

在所有洁白篇页

石血纸或灰烬上

我写上你的名字

因一个词的力量

我重新开始生活

我生来就认识你

要把你称作

自由

这首85行的长诗是一份诗传单,它通过抵抗运动成员的散发,传到德寇占领区的法国人民手里。它号召人民起来争取宝贵的自由。在诗人笔下,自由二字写在一切事物上面,刻印在人们的思想和记忆中。它尤其写在战士的武器上,写在大自然的真理上,写在死亡的台阶上,写在献身的肉体上。这首诗像进军的号角,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总之,诗人从个人生活和爱情的小圈子,走向反法西斯斗争和抵抗运动,丰富和扩大了自己的艺术灵感,正如诗人自己所说,这是“从个人的狭窄天地向人类的广阔天地”的过渡。评论家认为,在写政  治诗方面,艾吕雅无疑独占鳌头,“他留下了最热烈动人的战争诗篇”。

艾吕雅的诗歌大半短小精悍,语言平易,明净流畅,格调清新。有人认为:“保尔·艾吕雅是个天生的诗人,目光明澈,声音清纯。”还有人认为,他的诗“像诗人的呼吸一样自发和自然,说着最具有情谊、最普遍的语言。它用最普通、最常用的字句组成,却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奇迹。它是火焰,照亮了元素、事物、梦想和人。”他的诗在现代派诗人之中是最浅显易懂的,并不因意象的跳跃而显得晦涩,因为他笔下的意象大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不像其他超现实主义诗人那样运用过于奇特的、甚至一般人难以想像的意象入诗,语言尽量简洁。他反复强调:“我们只须用小量的文字来表达主要部分,而要用所有的文字来使主要部分成为真实。”艾吕雅的诗歌看似随手拈来,其实是经过诗人加工磨炼,反复精选的,以求用小量文字表达自己深入浅出的思想,并使之符合真实。

艾吕雅的政治态度虽然出现了重大变化,也离开了超现实主义团体,但他的诗歌在艺术上并没有放弃他早年使用的手法,这主要是指他运用意象的堆积来写诗。最明显的例子是《自由》,这首诗由几十个意象组成。大多数的意象是具体的,如练习本、树、雪、书、石头、血、丛林、沙漠、鸟巢等等,但是,有的意象是虚幻和抽象的,如童年的回声、大自然的真理、不掩饰的孤独、死亡的台阶、烦恼的墙、无欲的分离、恢复的健康、消除的危险、无记忆的希望等等。具体的意象与抽象和虚幻的意象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给;它们互相穿插,衬托出诗人不加选择地在一切东西上书写“自由”二字的热切情怀。具体与抽象和虚幻的意象的迭出完全是超现实主义者惯用的手法,只不过超现实主义者所选用的意象大多荒诞不经,几乎是毫无关联的,而在《自由》一诗中,这些意象似无关联,其实有联系;并且所有的意象是可以理解的,并不荒诞。正是由于这些意象具有真实性,所以,读者随着诗人的手上天入地,到过四五十个地方之后,抬头一看,自由这两个神圣的大字赫然入目,便不由得心中一颤,再回味全诗,于是所有的意象便兜上心头,产生了一个完整的概念。可以说,《自由》是成功地运用超现实主义手法的范例。

(选自《法国诗歌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试题详情

法国女小说家。通称乔治·桑。1804年7月1日生于巴黎。父亲是第一帝国时期的军官。她4岁丧父,由祖母抚养,在诺昂的农村长大。13岁时进入巴黎一修道院,1820年回到诺昂,发愤读书,特别喜爱卢梭的作品。18岁时与杜德望少尉结婚,但她厌恶这个只爱玩乐的乡绅。1831年,她带着一子一女,离开丈夫,来到巴黎。为了表示独立不羁和妇女解放的精神,她穿起男装,抽上烟斗。

1832年,乔治·桑发表她的第一部小说《安蒂亚娜》。小说的女主人公安蒂亚娜渴望获得真正的爱情,不愿屈从于专制的丈夫──一个军官的淫威,但又遇到一个纨袴子弟,感到失望,最后同童年时代的男友到印度隐居。小说提出了妇女解放的问题,引起社会的密切注意,作者因而成名。

1837年,乔治·桑发表小说《莫普拉》,它表明她对现实的观察深入了一步。小说描写一个封建家族的两个后代莫普拉和艾德梅的爱情故事。莫普拉在艾德梅的启迪下,改变了封建观念和流寇恶习,结成互敬互爱的夫妻。

乔治·桑的妇女问题小说都以爱情和婚姻自主作为妇女解放的前提。自从她和空想社会主义者皮埃尔·勒鲁等认识后,受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小说创作产生了变化。在此期间,她与肖邦同居。

从《木工小史》(1840)开始,乔治·桑创作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小说。《木工小史》原名《周游法国的木工行会会友》,作者塑造了一个新的工人形象。细木工皮埃尔反对当时的帮派工会互相排斥和斗殴的风气,主张工人团结起来,对付共同的敌人──贵族和富人。《木工小史》是直接描写工人的一部较早的小说。

《康素埃洛》(1842~1843)是乔治·桑的主要作品之一。小说描写一个富有才华的女歌唱家康素埃洛的坎坷经历。她先是被未婚夫欺骗,愤然离开了威尼斯。在波兰的一个宫堡中,又同阿尔贝伯爵发生爱情。但她成为伯爵夫人,不辞而别,来到维也纳。阿尔贝死前设法见到了她,同她结了婚。她不愿接受这份巨大的财产,毅然离开了宫堡。小说的男女主人公充满了民主主义思想。康素埃洛嫉恶如仇,热情奔放,耿直单纯,不慕荣华。阿尔贝虽性情乖僻,但惜贫济穷,赞成平等,强烈反抗异族的压迫。

《安吉堡的磨工》(1845)也是乔治·桑的重要作品。小说主要描写磨工路易和暴发户的女儿萝丝相爱,不能结合,后由一个贵妇从中帮助,成全了这对有情人。小说对复辟时期的法国农村有细致的描绘。

乔治·桑一向生活在农村,对农民命运十分关切。1846年她发表《魔沼》,开始了“田园小说”的创作。这部中篇小说描写贫穷的农村姑娘玛丽同农民瑞尔曼相爱和结婚的故事。两人都藐视金钱,宁愿自食其力。《弃儿弗朗索瓦》(1848)叙述一个弃儿出身的磨工弗朗索瓦和磨房女主人的恋爱经过。《小法岱特》(1849)写一个聪慧的农村小姑娘法岱特追求同村男孩的故事,她以纯朴真诚的心赢得了他的信赖。乔治·桑的田园小说以抒情的笔调描绘大自然的绮丽风光,渲染了农村的谧静气氛,充满柔情蜜意,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

1848年革命的到来,一度使乔治·桑十分振奋,她写了《致人民的信》,参加巴黎的五月游行。但慑于工人起义的声势,又回到诺昂。第二帝国时期,她同宫廷来往密切。色当的惨败使她感到耻辱。她对巴黎公社很不理解,但也反对残酷镇压公社社员。1876年6月8日逝世。

乔治·桑属于最早反映工人和农民生活的欧洲作家之一。她的作品描绘细腻,文字清丽流畅,风格委婉亲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小说《魔沼》已有中译本。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试题详情

雨果是法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位“全能冠军”式的人物,作为诗人,他达到了辉煌的民族诗人的高度,他同时也是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抒怀诗人,还是文学领域里罕见的气势宏大的史诗诗人。作为小说家,他是长存不朽的,足以与世界上专攻小说创作并取得了最高成就的最伟大的小说家媲美。在戏剧创作方面,他结束了一个时代也开创了一个时代,是一个缺了他欧洲戏剧史就没法写的重要人物。散文写作虽然在他整个文学创作中占据次要的地位,其数量亦甚为可观,计有散文游记三部,政论作品三部,文艺评论作品两部,大型文学纪实作品一部,见闻随笔集四大卷。

悼念乔治·桑一个作家具有这样广阔的创作面,具有如此丰厚的精神容量,就如同一个辽阔深邃的海洋,从这时,必然会不时卷起一个又一个壮观波涛,激起一阵又一阵闪亮的浪花。雨果的美文颇有不胜枚举之势,正是他这种深广、丰富的内涵气象万千的外观表现。何况,仅仅是散文笔耕的创作量就已经如此巨大,有量才有质,质从量中来,从这样巨大丰厚的基义中,精美绝伦的妙文、气势磅礴的宏篇才能纷纷脱颖而生,挺拔而出。金字塔层层而上的部位与高耸的尖端,不正是建立在宽广阔大的基座上的吗?

更为重要的原因是,雨果主要是诗人,基本上是诗人,诗人是他的本质,诗的才能是他与生俱来的素质,诗的色彩是他底色,诗是他几乎所有文学创作的精髓与元素。请看,在雨果的浪漫剧中,人物大段大段的台词与独白,不论是爱尔那尼对爱情的向往与绝望,不论是吕意·布拉斯的忧国忧民的思索,本身不都是一首首感人肺腑的诗?请看,他的《悲惨世界》中主人公的故事经历不就是像一首人道主义的长篇颂歌?他笔下雄伟的海洋景观,古战场今昔描述,硝烟弥漫的街垒情景,不都蕴含了诗情画意,怀古幽情与慷慨情怀,无不都有诗的精气神在其内核?即使他的政论,他的历史事件纪实作品,也都充满激越与义愤,如同竖琴上的青钢之弦,总之,在他的非韵文的背后,总有着诗情诗韵,总有着一个隐隐约约的诗人身影。

这样说,倒不是认定诗比散文更高级。它们各有特征,各有优势,但是毫无疑问,于语言的推敲上,诗情的感受上,立意的凝练上,诗是讲究得更多的,在哦吟中深受了历练的人,写起散文来当更为如鱼得水,轻松自如。精于诗韵的雨果为诗,已有如呼吸一般自然平常,难怪他在写非韵文作品时,就下笔如有神助,洋洋洒洒千言,毫不费劲,如15岁时,三个星期就写成了一个中篇小说;举世公认的杰作《巴黎圣母院》也只用了六个月就完工。如果他在散文写作中有令自己欣然命笔的感受与目的,又启动自己的激情,投入他诗情画意(事实上他的确是一个很出色的素描画家)的素质,运用他遣词造句的技艺,何愁美文源源不断?这便是美文家维克多·雨果。

(选自《序:美文家雨果》,见《雨果美文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